為何登記住房情況?如何保護公民信息?如何防范詐騙?——權威部門回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熱點問題
2020-11-04 22:14: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為何登記住房情況?如何保護公民信息?如何防范詐騙?——權威部門回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熱點問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陳煒偉 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來了。目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進入現場登記階段,700多萬普查人員走入千家萬戶,逐人逐項登記普查信息,整個登記工作將持續到12月10日。 人口普查為何把住房情況納入普查范圍?如何保護普查收集的公眾信息?如何辨別普查人員身份的真假?圍繞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新華視點”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為何要填報身份證號碼? 【社會關注】這次普查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指標設置上大體相同,但也有變化,主要是增加了填報公民身份證號碼。為何要填報身份證號碼? 【權威回應】為了提高普查數據質量,在這次人口普查中首次采集普查對象的身份證號碼。這主要是出于數據比對的目的,實現普查數據與公安、衛健等部門行政記錄的比對核查,實際上是為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公眾對采集身份證號碼極其敏感,我們將對身份證號信息進行保密處理,普查全流程將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為何把住房納入普查范圍? 【社會關注】此次普查登記的內容中包括“住房情況”,甚至有人認為這是“首次”納入普查范圍,普查為何要登記住房情況? 【權威回應】住房情況的登記,事實上并非“首次”納入普查,這只是做好人口普查的“常規動作”。 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國進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為了查準人口。同時,由于人口居住狀況是重要的民生問題,為了解我國人口的總體居住情況,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調查問卷中設置了有關居住情況的指標,主要包括居住狀況、生活設施、房租水平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問題。這次普查進一步完善相關指標,以便更好反映當前人口的居住狀況。 如何保護普查收集的公民信息? 【社會關注】這次普查登記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況。收集的個人信息如何保護?會不會成為有關部門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 【權威回應】此次普查將采用互聯網云技術、云服務和云應用部署,全流程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確保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希望廣大社會公眾積極支持參與人口普查,主動配合、如實填報,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九條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對在統計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人口普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普查對象身份的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泄露,不得作為對人口普查對象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 而且,我們將全流程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向任何機構、單位、個人泄露公民信息。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普查中所知悉的信息必須嚴格履行保密義務。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何防范借普查之名的詐騙行為? 【社會關注】普查難道還要收費嗎?如何辨別真假普查人員?近期,一些地方發生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為名的詐騙案件,公眾該如何防范? 【權威回應】首先,人口普查不收取任何費用,千萬不要輕信任何以人口普查為由,索取財物、財產、賬號密碼信息、短信驗證碼的行為。 公眾要識別真實的普查員身份。所有普查員必須佩戴證件,證件必須要有縣級及縣級以上人口普查辦公室的章。如果看了證件和公章還不能完全打消疑慮,建議打電話給社區或村委會工作人員來鑒別普查人員的身份。另外,人口普查不涉及任何收入調查。如果有這樣的現象,也可以判斷是有問題的。 公眾如何配合普查工作? 【社會關注】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國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公眾該如何配合這項工作? 【權威回應】開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況,將為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同時,人口普查數據也是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為教育和醫療機構布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布、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所以說,人口普查不僅是為國家普查,普查的結果也對每個普查對象有用。希望社會公眾能夠支持人口普查工作,積極配合普查員開展調查。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規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資料,如實回答相關問題,不提供虛假信息,不隱瞞、偽造有關情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