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撞臉”的啟示
2021-02-23 14:14:31?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廣州日報訊 這個春節,火了《唐宮夜宴》。俗話說,人紅是非多。節目紅亦然。近日,《唐宮夜宴》卷入“撞臉”風波,有網友質疑其與3年前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思路和表現手法存在相似之處。 《唐宮夜宴》有多火?這一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僅2月16日單個視頻片段在社交平臺就累計觀看千萬次。該節目以夜宴的樂師們為主角,展現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將《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及出土于河南的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等文物寶藏元素融入其中,再現“大唐之美”。 而網友所指《唐宮夜宴》“抄襲”《國家寶藏》之處,出自《國家寶藏》第二季,其中《唐代服飾藝術再現》部分也是采用真人復原服飾和化妝的演出形式。那么,這究竟算不算抄襲呢?目前,無論是大眾媒體,還是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僅是藝術手法相通而已,不存在抄襲。就連《國家寶藏》出品方央視文藝也發布聲明,認為“這與模仿抄襲有本質區別”。而且,古人“反向穿越”、真人情景演繹的表現形式,其實早已有之。 盡管抄襲帽子基本摘掉了,但這起“撞臉”風波也足以讓“唐宮夜宴”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了讓厚重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更接地氣,“飛”入尋常百姓心,文藝工作者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而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相互借鑒不可避免。怎么才能把握好借鑒的邊界,而不至于淪為拙劣的抄襲呢?正如央視文藝在其聲明中所指出的,“鼓勵文藝節目在借鑒交流中創新”。關鍵就在“創新”二字。文藝工作者要在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膽創新,唯其如此,文藝表現形式才能不斷推陳出新,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才能越說越好。(胡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