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實踐教育相結合 政府社會同支持——新西蘭職業教育填補人才空缺
2021-04-21 15:28:5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新西蘭奧克蘭4月21日電 綜述:實踐教育相結合 政府社會同支持——新西蘭職業教育填補人才空缺 新華社記者盧懷謙 陳正安 在新西蘭,由于勞動力短缺,不少行業專業技工的收入都頗為令人滿意。因此參加技能教育,從事一份專業的技術工作,也成為不少新西蘭人的職業理想。而得益于較高的社會認可度、以就業為導向的政府扶持以及重視實踐的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在新西蘭取得了蓬勃發展。 社會普遍認可職業教育 新西蘭教育體系非常重視因材施教,各個教育階段都提倡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對于有志成為技術工人、從事專業職業的孩子們,社會各界也是予以全力支持。 從中學開始,新西蘭的學生就可以參加職業技能教育。課程安排中,除了物理、科學、經濟學等學術課外,還有家政、旅游服務、技工等職業教育課程,以供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規劃進行選擇。 而到了高中,學生還可以從社會服務、建筑和基礎設施、制造與技術、初級產業、服務行業以及創意產業等六個職業教育方向進行選擇,從而獲得更具針對性的職業教育,畢業后也可選擇直接就業。 同時,新西蘭政府也不斷出臺舉措,優化職業技能教育:1992年,通過《行業培訓法》成立了39個公立行業技能培訓機構,提供半工半讀的技能培訓;1995年,將職業教育納入全國學歷系統,開創各國先例;2020年,將原先的16家國立理工學院合并,整合各家優勢,以更好推廣職業技能教育。 免費學徒計劃推動就業 提高就業率一直是新西蘭歷屆政府的重要執政目標,而職業教育作為實現青年人就業的重要途徑,自然也得到了政府重點扶持。 其中,邊工作邊學習的學徒制職業教育是較有當地特色的模式。當新冠疫情暴發后,為了更好地引導失業人口到勞動力較為緊缺的行業,新西蘭政府進一步采取了免費學徒教育政策。 免費學徒政策下,雇主招聘學徒后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由政府來補貼學徒工資,同時免除學徒在技能培訓機構的學習費用。如此便大大提高了小企業主招收學徒的積極性,不僅推動就業,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 該政策覆蓋了包括社會服務、建筑和基礎設施、信息工程、環境保育和機電工程等在內的眾多行業。受此吸引,一部分因疫情影響而失業的人員轉行進入了這些勞動力較為短缺的行業,形成了有效補充。 奧克蘭市民弗蘭克最近辭掉了工作轉行去參加電工的免費學徒,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白領的上升空間有限,還要擔心被裁員。但自己參加免費學徒,不僅幾年里學費全免,而且可以一邊掙錢一邊學習,如果取得電工資質后收入還會明顯提升,學到的一技之長也可以終身受益。 此外,新西蘭政府還針對專門的人群和族裔,采取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幫扶措施。例如,政府與當地毛利部落、太平洋族裔社區以及企業合作,專門幫助這部分群體中16至40歲的民眾參加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從而更快更好地步入職業生涯。 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 新西蘭路易·艾黎基金會主席彭杭穎平表示,新西蘭學校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非常重視,并不唯書本論。很多學科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老師拿到的也只是一份教學大綱,自由發揮和因材施教的余地很大。而從業者既可以通過學校學習,也可以通過工作實踐,獲得執業證書和資質,這就讓職業教育在教育系統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因如此,在新西蘭,職業教育與實踐工作的結合非常緊密。學生可以參加全職或者兼職的職業教育,選擇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將學到的內容直接運用于實際工作當中。這不僅減少了雇主對新員工的培訓成本,也讓學生在求職時更具有專業性和競爭力。 |
相關閱讀:
- [04-01] 全球連線:中國共產黨的實踐不斷向世界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哈薩克斯坦人民黨中央委員會書記瑟茲德科夫談中共百年
- [03-31] 外交部駐港公署:任何外部干預都阻擋不了“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歷史步伐
- [12-14] 肯尼亞專家: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可成為他國學習樣板
- [04-30] 同舟共濟 攜手戰“疫”——中國抗疫命運與共的生動實踐
- [03-24] 亞美尼亞總統稱贊中國抗疫實踐為全球治理提供啟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