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我帶著使命感推廣琴歌
2021-04-23 13:19:48?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北京日報訊(記者 韓軒)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詩、樂、舞一體,很多詩詞名篇都能彈唱出來,但當今琴歌的演出卻不多見。4月24日,琴歌音樂家何怡將登臺國家大劇院臺湖劇場,上演中國詩詞琴歌原創情景音樂會《如夢令》。她將邊彈、邊演、邊唱,把《聲聲慢》《如夢令》及古曲《陽關三疊》等作品呈現在舞臺上。 琴緣 從擦肩而過到為它回國 琴歌是音樂、聲樂與詩詞結合的藝術,《陽關三疊》《秋風詞》等琴曲都能演唱出來,但能欣賞它美感的人實屬少數。最開始學古琴、聽琴歌的時候,何怡也沒能立刻愛上這門藝術。那是2006年前后,何怡在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學習,跟古琴專業的朋友學琴,她看到譜上有詞就拿來唱,“當時我只覺得,我的人聲和古琴聲音不搭,唱出來不好聽。”那時候她并沒意識到,是中西不同的演唱方法讓她出現這個“錯覺”,就沒有繼續研習。 何怡既學過民族聲樂,也學過美聲演唱,畢業后去西方唱了一年多的歌劇。“那一年我體會到中西審美差別很大,突然就想到,當年我唱琴歌是不是方法不對?”何怡說,即便是現代民族聲樂,也借鑒了西方的發聲法,當時她唱琴歌運用的是偏西方的審美方法,風格肯定不搭。2012年,她放棄了國外一個演出的邀約意向,決定回國研究琴歌。 “當時古琴在國內剛剛有火起來的苗頭,琴歌基本沒有什么人知道,但我想這門藝術沒落了實在可惜。如果唱歌劇,很多人都可以唱,我既會唱歌又能彈琴,如果我不做,自己也會遺憾。”于是,她找到幾個朋友,開始鉆研琴歌的演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