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我帶著使命感推廣琴歌
2021-04-23 13:19:48?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琴癡 一句詞能唱上千遍 “西方聲樂教育是連貫的、統一的,無論高音低音,音色不要變化太大,不要一會兒真聲一會兒假聲,而是要混聲,有一套標準化的唱法。”要用這個方法套中國琴歌,就會很死板,剛開始做琴歌時,何怡每天都經歷著折磨。作為科班出身的歌唱家,她要忘掉十幾年聲樂學習留下的“肌肉記憶”,用中國的方式去唱歌。可這種唱法,雖然在古書中有描述,但沒有教材乃至錄像、錄音等范例可以借鑒。很多個晚上,她就是把自己關在小黑屋,不開燈,在黑暗中尋找聲音變化,一句詞能唱上千遍,感受如何發聲合適。 那段時間里,何怡一邊參考古籍,一邊借鑒姊妹藝術的方法,如戲曲、吟誦,以及傳統曲藝的說唱藝術等,甚至還參照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終于找到了感覺。當時她想辦一場琴歌音樂會,演唱《陽關三疊》《秋風詞》《黃鶯吟》等有古譜的琴歌,但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沒有音樂廳會接。 琴傳 繼承中加入新元素 “你說別的類型的演出形式,音樂廳聽說過,至少知道可以賣票。我說要開琴歌音樂會,當時古琴音樂會的受眾都不多,琴歌更是沒聽說過。”何怡說,當初她從國外回來和朋友們研究琴歌時,憑的是一腔熱愛和使命感,沒想過前景和收益。等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她希望能有更多人聽到。于是在近十年中,從畫廊到小沙龍,從高校再到音樂廳,她帶著琴歌走向了高雅藝術殿堂。 一直以來,普通觀眾對古琴和琴歌多少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彈得慢,聲音小,聽一會就困了”,很多人在聽了何怡的音樂會后有所改觀。“中國文人的精神狀態,有恬淡閑適的一面,也有激昂狂放的一面,所以琴歌的風格也很多元。”何怡說,在這次音樂會上,她和幾位音樂家就會演繹古曲《酒狂》,再加入即興的演奏和演唱,這首相傳由阮籍創作的古曲,充滿魏晉時期的豪放情緒。 除了演繹有現存古譜的琴歌作品,何怡和她的團隊還在近幾年中創作了很多琴歌新作,為古詩詞譜曲再演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詩經·擊鼓》等作品,都會在這次音樂會上呈現。 “雖然這幾年喜歡傳統文化的觀眾越來越多,但如果完全用傳統方式演繹也會讓他們覺得有距離,所以我也會加入新的元素,尤其是戲劇和舞蹈。”何怡說,“古書上說吟詠歌唱還不足以表達感情的時候,才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們的表演也是這樣,絕不是為了加入舞蹈而特意加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