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非洲實現糧食安全 中國援非農業專家在行動
2021-05-06 17:08:0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阿布賈5月5日電 通訊:支持非洲實現糧食安全 中國援非農業專家在行動 新華社記者吳夏 郭駿 雨季即將來臨,位于尼日利亞西北部凱比州的瓦拉農場近期也繁忙了起來。在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的遠程指導下,當地農戶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困難,開始準備新一年的水稻播種。 “尼日利亞擁有豐富的降雨與溫光資源,地勢較平坦,土地肥沃。”扎根于此已有十余年的湖北漢子王學民告訴新華社記者。 王學民是綠色農業西非有限公司下屬的瓦拉農業機械化示范農場負責人。今年53歲的他18年前剛到尼日利亞時,對當地較為原始落后的水稻種植方式留下深刻印象。 王學民說,在中國種植水稻,有農田蓄水和灌溉系統,可在尼日利亞,種植水稻主要依靠降雨,“雨住田干”。 由于當地氣候條件和種植方式無法保證土地平整和水田穩定,中國傳統的移栽水稻技術在尼日利亞無法實行,只能依靠直播,即不經育苗,直接把種子播種到田地里。但直播的出苗質量往往不穩定,實現水稻高產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障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學民等技術專家不再照搬中國種植模式,努力跨越語言、文化、自然條件的障礙,創造性地解決了當地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經過數年的探索,他們不但解決了“地不平、苗不齊、草難除、肥不足”四大難題,更對當地主流直播方式進行了技術創新,使直播水稻產量成倍提高。 總結中國農業技術走出去的經驗,王學民認為,要了解當地土壤氣候條件和主要種植模式,“知道其優缺點,然后發揮中國技術優勢,進行創新和發展”。 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也是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一環。 王學民所在的瓦拉農場,通過社區服務、培訓講座等多種方式,培養更多的本地農業人才。“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爭相到我們農場參觀,買我們的種子,學我們的技術。”王學民說。 與瓦拉農場合作的當地員工和農戶數以千計,不少人離開農場后自己種植水稻,繼續在全國傳播水稻種植新技術。“我們的技術經過他們消化,能夠更好地被推廣。”王學民說。 易卜拉欣·阿爾貢古也參與了瓦拉農場的水稻育種合作項目,他告訴記者:“在這里,我們知道了以前產量提高不上去的原因,需要轉變觀念,用好農業機械。” 2015年,阿爾貢古赴中國長沙參加雜交育種培訓班。“在中國的三個月給我很大震撼。我目睹了中國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先進的農業技術。尼日利亞有大量可耕地,氣候適宜,但每年仍需大量進口糧食。只要找到適合本地農業發展的技術,尼日利亞完全有希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甚至出口。” 支持非洲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始終是中非合作的優先重點領域,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的“八大行動”中就包括支持非洲在2030年基本實現糧食安全。 |
相關閱讀:
- [08-06] 綜合消息:非洲新冠確診病例逼近百萬 疫情恐沖擊非洲糧食安全
- [08-06] 非洲新冠確診病例逼近百萬 疫情恐沖擊非洲糧食安全
- [08-06] 綜合消息:非洲新冠確診病例逼近百萬 疫情恐沖擊非洲糧食安全
- [07-06] 非洲新冠確診病例近45萬 疫情加劇糧食安全問題
- [07-05] 非洲新冠確診病例近45萬 疫情加劇糧食安全問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