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靈魂畫師”
2021-05-21 17:20:5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上海5月21日電 題: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靈魂畫師” 新華社記者 王默玲、許東遠 植物葉脈的延伸、螺螄殼層疊的紋理,魚鱗片斑斕的顏色過渡……翻開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編著的幾本上海常見動植物科普繪本,你很難想到,這些或是彩鉛,或是水彩繪就的生物圖景,竟是由一群“標配”碩博學歷的科研工作者自己完成的。 當記者第一次見到這些“科學家畫師”的時候,剛問出:“超大城市有生物多樣性嗎?” “當然有!”主創之一的生態學博士吳健立刻站了出來為上海“正名”道,“在大家眼里,上海是一座水泥森林,但在我的眼里,它更是一個濕地城市。在上海,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灘涂數不勝數,特別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越走越深,這些地方就像一個個寶庫,每一個小生物我們都如數家珍。” “既要做好科技創新,也要做好科學普及。我們想要制作生物科普繪本的初衷就是這么簡單。”吳健說,“科普應該是可愛的,它與人的距離應該近一點、再近一點,手繪是一種特別有溫度的表達,所以希望大家通過我們的筆觸,感受到科學的溫度,并主動靠近它。” 繪本“畫師”團隊的成員們,都來自上海環科院的不同部門。這些專業背景五花八門的“畫師”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接受過美術的專業訓練,大家笑稱自己是“兒童興趣班水平”,但他們筆下的小生物卻一個個都那么有靈魂。 “大概是因為熱愛吧。”手繪主力之一的張弛說道,“畫畫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每一種生物的美感,我也時常畫著畫著就會感嘆,大自然真的是一個奇妙的造物主。” “你看我們畫出來的小生物,它既有與現實對應的相似性,但又有藝術化的區別感。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卻也是我們創作過程中互相‘掐架’最多的地方。”“靈魂畫師”之一的陳潔,笑著談起了《上海常見濕地水鳥繪本》封面里那只黑臉琵鷺的創作故事。 “這幅畫我整整畫了四遍!”陳潔的笑容很甜,但語氣里隱隱有些對吳博士的“殺氣”,“第一次我畫完后,吳健跟我說,黑臉琵鷺的嘴有點長了,不符合生物性狀,改一下吧。”“第二次,我為了構圖美感把黑臉琵鷺畫在了一根樹枝上,吳健告訴我它的爪子根本抓不住樹枝,要改。”“第三次,我在黑臉琵鷺的背后加了一些水草,吳健居然說,我畫得像一排刷子,沒有美感!” “嘴里雖然會‘掐架’,但心里我是認同的。”陳潔說,“作為科研院所的工作者,我們既不希望我們的科普像科研論文一樣,一板一眼、了無生趣;但也絕不能為了所謂的藝術性,而傳播出錯誤的科學信息。” “它是科學的,也是生動的;它是嚴謹的、經得起推敲的,也是美的、富有浪漫氣息的。”張弛說,有的同事畫一條魚,會把現實中這條魚的所有鱗片編號,真實的魚有多少鱗片、位置在哪兒,畫作中就在同一位置上畫下同一片魚鱗,“就像是弄論文文獻一樣,每一片魚鱗也都有出處。” “我不是一個強迫癥患者,我只是在科學與藝術間糾結。”吳健笑著說,從科普物種的選擇,到畫面里不同生物間的大小關系,再到不同季節鳥類羽毛的狀態……“雖然做科普繪本并沒有超越我原來的認知,但卻讓我對科研有了更感性和更人文的認識。” “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超大城市的居民不止人類。”張弛說,“團隊中很多人都是媽媽,我們也想通過畫筆告訴孩子們——‘你看,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一晝一夜都是這么可愛,去欣賞生物之美、自然之美吧,成為一個熱愛生活、感激生命的人。’” |
相關閱讀:
- [04-21] 弗洛伊德案宣判 美“靈魂污點”難除
- [07-10] “你是什么垃圾?”這些國家也在經歷這場“靈魂拷問”
- [07-02] 逝者身份難識別 澳大利亞有數百個“迷失靈魂”
- [12-07] 昨夜,美國送別“溫和的靈魂”
- [02-07] 青梅竹馬變靈魂伴侶 89歲的倆人決定結婚!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