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用希臘字母命名新冠病毒的變異毒株以免污名化
2021-06-02 08:01:5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日內瓦6月1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5月31日宣布,以希臘字母來命名新冠病毒的變異毒株,以避免將病毒與其最早發現國家聯系起來而導致污名化。 世衛組織目前以譜系名稱對新冠病毒的變異毒株命名,這種命名法雖有其優勢,但比較拗口、不便記憶且容易誤報。因此,人們常用首先發現變異毒株的地名或國名來稱呼,這又容易導致污名化。 為避免這種情況并簡化新聞報道,世衛組織經過專家組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并評估了許多潛在命名系統后,決定使用希臘字母命名新冠病毒的主要變異毒株。世衛組織將為該組織確定為“需要關注”和“需要留意”的變異毒株分配命名并在網站上公布,鼓勵各國政府、媒體機構及其他組織采用新的命名。 世衛組織網站顯示,“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是指在全球公共衛生層面已被證明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變化的毒株:傳播性增加或流行病學上的有害變化,毒性增加或致病的臨床表現變化,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或現有診斷方法、疫苗、治療方法的有效性降低等。 目前已被標記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有4種,已分別命名為α、β、γ和δ,分別指代最早在2020年9月于英國發現的B.1.1.7毒株,最早在2020年5月于南非發現的B.1.351毒株,最早在2020年11月于巴西發現的P.1毒株,以及最早在2020年10月于印度發現的B.1.617.2毒株。 此外,“需要留意”的變異毒株是指基因組具有已確定或可疑的表型影響突變,且要么已被確認為導致社區傳播、多個新冠病例或集群病例,或在多個國家被檢測到的毒株,也有的是直接被世衛組織標記為“需要留意”。 目前已被標記為“需要留意”的變異毒株有6種,已分別命名為ε、ζ、η、θ、ι、和κ,分別指代最早在2020年5月于美國發現的B.1.427/B.1.429毒株,最早在2020年4月于巴西發現的P.2毒株,最早在2020年12月于多國發現的B.1.525毒株,最早在2021年1月于菲律賓發現的P.3毒株,最早在2020年11月于美國發現的B.1.526毒株,以及最早在2020年10月于印度發現的B.1.617.1毒株。 |
相關閱讀:
- [06-02] 中國科興新冠疫苗獲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
- [05-31] 世衛組織: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169597415例
- [05-30] 世衛組織: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169118995例
- [05-29] 世衛組織再次呼吁新冠病毒溯源研究“去政治化”
- [05-28] 世衛組織: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168040871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