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下,這里28年紅旗不倒
從“五個一”紅色故事回望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
本報記者劉菁、李亞彪、朱青、白斌
又到六月,巍巍大別,漫山浸翠,一派生機。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蘇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創建的根據地之一,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誕生了多支紅軍主力,在白色恐怖下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曾指出,鄂豫皖蘇區能夠28年紅旗不倒,新四軍能夠在江淮大地同敵人奮戰到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能夠站住腳、扎下根,淮海戰役能夠勢如破竹,百萬雄師過大江能夠氣吞萬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
鄂豫皖蘇區中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91年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深入大別山腹地,重訪這個紅色地標的山山水水,追尋“28年紅旗不倒”的歷史邏輯……
一本舊書,關鍵詞是:啟蒙
“到底怎么辦呢?走什么路?向何處去?……我當時胡思亂想的結果,得著了一條路,決定向著這一條路上走。”
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靜靜地展陳著一本名為《少年飄泊者》的書。這是現代著名詩人、小說家蔣光慈撰寫,1926年出版的一部書信體小說,被郭沫若稱為“革命時代的前矛”。小說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農村少年汪中,在父母慘死于地主之手后流浪異鄉,經歷了各種坎坷遭遇仍不懈地追求幸福、反抗壓迫,最終成長為一名革命者的故事。
蔣光慈的出生地,就是今天大別山區金寨縣白塔畈鎮光慈村。在面積不大、清新簡樸的蔣光慈紀念展廳,記者見到了展廳管理員彭忠良。
“《少年飄泊者》出版后,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當時的中國,一本書再版3次就可稱作火爆了,而這部小說6年內重印了18次。”彭忠良說,“它激勵了當時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展廳內的資料顯示,習仲勛、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回憶,他們都受到《少年飄泊者》影響而投身革命。
“萬惡的社會給我的痛苦愈多……更把我的反抗性愈養成得堅硬了……我到現在還是一個飄泊的少年,一個至死不屈服于黑暗的少年……”讀者打開《少年飄泊者》,能感受到當時的中國苦難深重,人民在黑暗深淵中掙扎。
黨史研究人員認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尤其需要反映工人農民生活、反映革命群眾英勇斗爭的作品,以教育鼓舞推動革命者投入新的斗爭。從內容來看,《少年飄泊者》展現了從“五四運動”到“二七慘案”以后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斗爭,適應了革命斗爭形勢的要求,受到了廣泛歡迎。
如今的光慈村,村容村貌整潔,村民生活幸福,小學、醫療衛生室、農民文化樂園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廣場上立著一塊“美好家園光慈村”的展板,上面用詩意的語言描繪著今天的光慈村:一條條村組坦途承載著小康夢想、一塊塊沃野田疇散發著泥土芬芳……好一幅美好鄉村的風情畫卷、好一部詩意田園的華彩交響。
“村里主要種茶葉、板栗、大棚蔬菜,去年被評為全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光慈村黨支部書記王孝華說,“全村3000多人幾乎都看過這部小說,即使今天,書中那位少年的故事也在影響著我們。”
90多年前,這部革命啟蒙文學作品讓鄂豫皖蘇區紅旗持續飄揚有了強大的紅色文化基因。當時,許多讀者給蔣光慈寫信,稱這部小說為“指路明燈”。
書籍若是燈塔,《少年飄泊者》就是“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如今暢銷書常有書評,但這本小說的書評不是文字,而是一顆顆播下的革命火種,是一代代中國青年遠征的身體力行。
一面長墻,關鍵詞是:犧牲
許多人記得小學課本中學過的一篇課文——王愿堅的《草地夜行》。這篇記錄長征過草地時一位老紅軍和一位小戰士故事的課文,成為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文中,老紅軍問小戰士“老家在哪兒?”小戰士回答“金寨斑竹園”,老紅軍聽后很激動:“斑竹園!有名的金寨大暴動,就是從你們那兒搞起來的。”
這里說的金寨大暴動,指的是1929年5月6日的立夏節起義。起義好似一聲紅色驚雷,宣告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邊區領導的革命武裝起義第一次取得全面勝利。
“立夏節起義同黃麻起義、六霍起義一起,被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區爆發的三大革命武裝起義,推動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與發展,先后有12支紅軍主力部隊在金寨組建。”金寨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遠說。
立夏節起義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與另兩次起義誕生的紅31師和紅33師在1930年春合編為紅一軍。1931年,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紅四軍后來又與在金寨組建的紅二十五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都是參加長征的紅軍主力隊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90多年前,不足23萬人口的金寨先后有10萬人參加革命,絕大多數血灑疆場、英勇犧牲。“最后一把米拿去當軍糧,最后一塊布拿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兒送去上戰場”是當時金寨人支援革命的真實寫照。“金寨幾乎家家都有祖輩或父輩參加革命,包括我家。”80后的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副館長楊曉璐說。
在斑竹園鎮長嶺關村,50多歲的羅先平經營著中藥材基地,帶動了村里的中藥材產業。羅先平的爺爺那一輩兄弟6人一起參加革命,除1人負傷回到家鄉,包括爺爺在內的其余5人全部犧牲。
“直到解放后,我們羅家陸續收到5張烈士證,才知道5兄弟都犧牲了。”羅先平說,“每年清明,我都會到爺爺墓前說說村里的變化。正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好日子。”
斑竹園鎮的金寨縣立夏節起義革命烈士紀念園安葬著2000多名革命烈士,其中包括立夏節起義領導者之一、紅32師首任師長周維炯。記者登上山頂,看到烈士紀念碑碑身上方是徐向前元帥題寫的“立夏節起義的烈士們永垂不朽”13個大字,俯身細看一座座墓碑碑文,許多烈士犧牲時年齡不到20歲,最小的只有13歲。
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長長的烈士墻上,鐫刻著一萬多名烈士的名字。“這一萬多人是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更多人是無名烈士。很多人由于參加革命時年齡尚小,沒有后代申請追烈,犧牲在哪都不知道。”胡遵遠說。
胡遵遠說,主力紅軍長征后,留下來的紅軍隊伍堅守在大別山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抗日戰爭時期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在這里重新建立革命根據地,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為有犧牲多壯志。像金寨一樣,大別山間的一代代革命先驅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成就了28年紅旗不倒的歷史奇跡。
一座石碑,關鍵詞是:民心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展廳的一個玻璃罩內,靜靜地立著一塊高約一米的石碑,上面刻有18個字:“赤城五區三鄉第三村”“紅軍公田”“共計田五斗”。
“這塊紅軍公田碑是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是國家一級歷史文物,也是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鎮館之寶。”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倪軍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它見證了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開展土地改革的光輝歷史。”
據史料記載,當年,大別山區鄂豫皖蘇維埃政權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建立,實施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蘇區還頒布土地法令,規定紅軍、游擊隊員、不能生產的蘇維埃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應分得田地。按照蘇維埃政府規定,紅軍公田被用于紅軍家屬口糧、紅軍軍糧。如果家中沒有勞力或家屬無力耕種時,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代種。
吃水不忘挖井人,金寨縣各地群眾十分擁護設立紅軍公田。上世紀30年初,金家寨、吳家店、斑竹園等地分配土地時,都把好田劃為紅軍公田,立上石碑或木牌注明,既提醒大家愛護公田的莊稼,又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紅軍的恩情。
斑竹園鎮橋口村外有一座高架橋,滬蓉高速從橋上穿過,橋下農田中,就是公田碑被發現的地方。“這塊地就是當年的紅軍公田,這里曾是立夏節起義指揮地之一。當年紅軍從村里撤離后,為防止國民黨軍隊發現,百姓就把碑埋在地里。”斑竹園鎮黨委宣傳委員吳芳兵說。
當地干部和黨史研究者說,公田碑折射了民心向背的歷史邏輯。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崇旺說,“依靠群眾、團結奮斗”是大別山精神的精髓要義,大別山區的黨和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群眾支持革命,軍民團結奮斗,才筑起了打不破、摧不垮的銅墻鐵壁。
“來自貧困農民中的紅軍戰士也能分到土地,進一步激發了保衛革命成果的熱情,百姓參加紅軍更積極踴躍。”胡遵遠說。
公田碑是鄂豫皖蘇區“軍愛民、民擁軍”歷史的縮影。正因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大別山區革命火種才在此后殘酷的斗爭中越燒越旺。“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就因為這里的群眾基礎好,最終取得戰略上的成功。”胡遵遠說。
一所學校,關鍵詞是:赤誠
大別山金剛臺山腳下的湯家匯鎮,在立夏節起義勝利后幾度成為當時的皖西和豫東南革命斗爭中心。直到今天,小鎮上依然保存著郵政局等許多革命遺跡,不少遺跡標牌或文保碑上常能看到“赤城縣”字樣。
在湯家匯鎮瓦屋基村,有一處古樸的院子,這是全國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兩所列寧小學之一。相鄰不遠,是不斷傳出孩子們歡聲笑語的列寧小學新校區。
“小朋友,來讀書,來革命,讀書革命,都很要緊。”走進這所列寧小學,就能看到建校時質樸可愛的宣傳海報、當年蘇區孩子們坐在一起讀書的舊照。
立夏節起義勝利后,鄂豫皖蘇區為了讓當地群眾識字受教育,創辦了上千所列寧小學。這所學校便是當時的蘇區六區一鄉列寧小學,上學讀書免費。就這樣,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前就辦起了針對貧困群眾的義務教育。
“只要愿意識字的,都可以來上學。”81歲的周世坤回憶說,他是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之一,還擔任過多年的校長。“當時最小的學生6歲,最大的60多歲。”
很多老人都能回憶起在這里讀書時的場景:老師是蘇區干部或紅軍戰士;課程有國語、算數、習字、常識、音樂、體操等;教材都是教師自編的;學校還自制木馬、單雙杠、秋千等體育設施;學生還參與學校管理……
據周世坤介紹,當時的列寧小學校舍和教具很簡陋:沒有課桌椅,就從豪紳地主家沒收,或師生一起動手自制;沒有操場,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平地;沒有筆,就用棍棒在地上寫字……
豐富的學習生活之外,列寧小學的學生還承擔起“紅區小衛士”的職責。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孩子親身經歷的苦難,讓他們在紅色教育中激發出了強大的革命熱情。他們為紅軍站崗放哨、傳遞情報,年紀小的學生參加童子團,年紀大的學生參加少先隊……
曾在此任教的鄧忠仁、周純麟,以及讀過書的陳明義、程明,都是從這所列寧小學走出的將軍。“列寧小學從誕生那天起就是革命的搖籃,長征后,列寧小學有200多人參加了紅軍。”76歲的村民周其鋒說。
1961年,這所列寧小學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個依然保留著青磚灰瓦的質樸院落,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著孩子們緬懷先烈、奮發讀書。新校舍里,學生們在配有空調、多媒體設備的教室里使用平板電腦上課。現任列寧小學校長張輝說,湯家匯鎮許多人家五代人都曾在這里讀書,校史便是這里的紅色歷史。
革命先輩創辦教育的歷史從未被遺忘。列寧小學的孩子們都知道,自己生長的地方曾叫“赤城”,他們也從小就明白,對國家和人民“赤誠”的含義。
一首民歌,關鍵詞是:美好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90年多前,喜愛民歌的共產黨員、小學教師羅銀青用曲調歡快的大別山民歌《八段錦》,填詞創作了這首《八月桂花遍地開》歌曲,描繪了鄉親們歡慶蘇維埃政權誕生的熱烈場面,表達了工農群眾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
這首歌曲調優美、詞句好記,深受人民群眾和紅軍戰士的喜愛。1932年,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西去川陜,這首歌又被帶到川陜,此后流傳到全國各地,歌詞也隨之不斷修改、翻新,穿越90多年時光,是家喻戶曉,傳唱不息。
羅銀青1894年出生在斑竹園鎮沙堰村的農民家庭。1927年春,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的他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回鄉之后,羅銀青參加農運工作,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一面辦學教書,一面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
步入斑竹園鎮金山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見到了羅銀青的孫子羅延志。74歲的羅延志老人衣著潔凈,坐在簡樸的小院中,向記者講述著爺爺的故事。
“那個時代,爺爺是少有的‘文化人’,喜歡寫詩、寫歌,會編會唱。”羅延志回憶,爺爺受組織上指派,選擇當地的民歌曲調,寫出了《八月桂花遍地開》。
當羅銀青將定稿交給當時的商城縣委時,縣委決定把歌詞油印散發,教大家傳唱。由于充分反映了廣大群眾心聲,“八月桂花”迅速“開遍”蘇區。
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紅軍史》是這樣描述《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桂花為什么這樣香?因為……她是中國革命石與火、血與淚、愛與恨的印記,她的那金黃色透著馨香的花瓣,蘊含的是革命先烈們不朽的精神和靈魂。”
羅延志說,受爺爺那輩人影響,家中后輩的名字都蘊含承襲革命之志、把大別山精神發揚光大之意。作為黨員,老人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主動申請成為志愿者,走上村頭路邊,參加疫情防控值班工作。
1952年,羅銀青長眠于故土沙堰村。在他的故居屋后,一棵樹齡近百年的桂花樹生機盎然。墓前,來自全國各地的瞻仰者向他描述“新世界”的光輝燦爛、新生活的無限美好,告訴他今天的人們依然會唱這首歌,并會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