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奏響創新的時代樂章——致敬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張泉
他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自主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他們擇一事終一生,在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他們在科技最前沿不斷開拓,把科學作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
這些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譜寫著一曲曲愛國創新的時代交響,彰顯出科學家精神的蓬勃力量。
心有大我:科學要為祖國服務
他牽頭研制的超聲電機已應用于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量子通信、智能炮彈等高端裝備和領域,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他曾兩次患癌、三次手術,九死一生仍牽掛科研進展……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我國超聲電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20世紀90年代,訪學美國的趙淳生第一次接觸超聲電機,就立下了此后半生追求的志愿:“我想中國將來也要搞空間探測器,國家需要,我就要去做。”
1994年, 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趙淳生帶著6箱資料輾轉回到祖國。沒有啟動經費,他向系里借了1.5萬元,買了一臺計算機和一臺簡易打印機,帶著3個學生,用不到一年時間,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能夠實際運轉的超聲電機。
連續6年的忘我工作,讓肺癌和胃癌接連纏上了趙淳生,4個月內兩次手術切除了他的一頁右肺和三分之二的胃。家人痛心地問他,要命還是要超聲電機?他說:“我兩個都要,超聲電機不能停!”
躺在病榻上近一年,左手掛水,右手寫報告,趙淳生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因身體病痛難以支撐走到實驗室,他就找人把儀器設備搬到家里調試迭代……
如今,我國超聲電機事業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83歲高齡的趙淳生還在為他的“中國夢”忙碌:“要讓超聲電機產業化,真正在各個領域都能用上。”
與趙淳生一樣,1985年,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國和美國科研院所拋出的橄欖枝,從德國學成回國。這位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說:“科學要為祖國服務。學到本事就要給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們那時最真實的想法。”
從提出測繪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測量學的百年難題,再到研制我國“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列裝備,李德仁用一項項創新成果,引領中國測繪學科穩居國際前列。
“測繪遙感已進入智慧時代。”從智慧城市到智慧手機、自動駕駛,他正圍繞測繪遙感的多元化應用進行深度開發,致力實現空間感知的智能化。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原首席專家馮益柏幾十年努力攻關,助力中國坦克的軍工實力躋身世界一流;“船舶設計大師”毛獻群主攻某艦艇總體研究設計工作20余年,始終奮戰在研制工程的最前線;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12年來深入大漠邊關,用力學“密碼”打開“沙變土”之門……這些科技工作者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踐行著科技報國的鏗鏘誓言。
堅守擔當:科技造福百姓生活
福建寧德的漁民,幾乎沒人不知道“大黃魚之父”劉家富。這位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用30多年時間,救了一尾魚,富了一方人。
由于對越冬魚的過度捕撈,1974年春,舟山產卵漁場大黃魚資源瀕臨枯竭。劉家富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我們作為漁業科技工作者,有責任拯救大黃魚資源,恢復大黃魚漁業。”
1990年,他的團隊攻克了大黃魚百萬尾人工批量育苗技術,可緩慢的生長速度,讓人們質疑起大黃魚的養殖效益。為找出問題,讓更多魚加快生長,劉家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試驗。
缺少經費支持,劉家富就買來一艘報廢船當管理房,挖土坑抹上水泥漿作育苗池,毛竹作水管、木塞當閥門……一批又一批優質大黃魚苗培育出來了。
如今,大黃魚已成為我國最大養殖規模的海水魚產業,年產量超25萬噸,還帶動運輸、加工、旅游等諸多行業發展,約30萬人實現了就業與脫貧致富。
科技繪就美好生活。在守護人民健康的陣地上,也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用醫者仁心詮釋為民情懷。
我國結核病知名專家、北京胸科醫院研究員馬玙,年近90歲依然堅持出診,被患者親熱地稱為“馬老太太”。從醫66年,她的很多學生已是全國各大醫院結核專業領域的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每次聽診前,馬玙會用手捂熱聽診器;給老年患者做完檢查,她要扶著對方下了診床再去開處方……“醫生最大的敵人是冷漠,最有效的處方是愛。醫生的一點點關愛,就可能改變患者的一生。”她說。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成了百姓的“老熟人”。鏡頭前,他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回應群眾關切;鏡頭外,他奮戰在疫情防控和溯源一線,遍訪武漢、北京、喀什、綏化……
從事傳染病防控30多年,他數次直面病毒和危險,只為當好百姓的健康“守門人”。
面向未來:科學是一輩子的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莊文穎,用近半個世紀做一件重要的事:努力摸清我國真菌資源的家底。
她說:“全球有220萬至380萬種真菌,目前被認知和描述的只有大約15萬種,還有大量真菌物種等待著人類去發現,我愿意為此付出畢生努力。”
她進叢林、踏戈壁,走遍國內26個省份,發現了360余個真菌新種;她研究了39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真菌材料,澄清大量分類和命名問題;她獨立完成了3個真菌屬的世界專著性研究,使我國部分真菌類群的物種數量倍增……
“基礎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腳踏實地地去干。既然選擇了真菌領域,我就要在這個路上走下去,而且要深入下去。”莊文穎說。
為讓更多人了解真菌,近些年,莊文穎做了大量科普工作: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真核微生物條目的撰寫,制作的視頻課累計觀看超300萬人次。
而另一位在我國激光化學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創造性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沙國河,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少年科普活動中。20余年來,他的科普課開進了大連市城鄉的幾十所中小學,吸引了一眾“小粉絲”。
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沙國河設立了全國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還親自設計搭建幾十種科普實驗裝置。不論刮風下雨,他每周都會準時出現在院士工作站,為中小學生舉辦科普講座、演示科普實驗。
已經87歲高齡的沙國河一直操心著科普工作的進展。最近,他還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位德才兼備的退休教師來幫助管理院士工作站,不要耽誤孩子們來學習和實驗。
“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現在,更要看將來。”他說,只有讓娃娃愛科學、學科學,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
1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春節聯歡晚會上,40名來自全國林草基層的代表共同獻唱《我的家》,用歌聲傳達對綠水青山的熱愛,深情歌頌美麗中 ...
12月28日晚,文化惠民演出——“南臺有戲閩韻頌福”閩劇專場演出在福建省福州倉前公園上演,由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選送的民樂合奏、閩劇折子戲等 ...
2024年閩臺藝術青年音樂會開幕,本次音樂會由省文旅廳主辦,是第九屆福建藝術節和兩岸藝術青年歡樂匯的重要配套活動。
在9日進行的英超足球聯賽中,利物浦在先丟兩球的情況下以2:2逼平阿森納,延緩了“領頭羊”的前進速度。水晶宮憑借奧利塞的助攻“帽子戲法”,以5:1 ...
2022-2023賽季法甲足球聯賽9日結束了第30輪的全部比賽,積分榜排名第三的馬賽在客場被洛里昂以0:0逼平,錯失了追趕聯賽“領頭羊”的機會。 ...
葡萄牙體育隊9日晚在葡超足球聯賽第27輪比賽中客場以4:3險勝“升班馬”卡薩皮亞隊,繼續排名聯賽第四,距離歐冠區還有5分的差距。
2022-2023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后賽12進8附加賽10日晚繼續進行,北京和廣廈分別在主場輕松獲勝,在三場兩勝的賽制中占得先 ...
當日,中國女足在西班牙伊維薩島進行賽前訓練。作為備戰今年女足世界杯的熱身賽之一,中國女足與西班牙女足的熱身賽將于11日舉行。
這位不滿26歲的年輕人是否還能更進一步?對于這一疑問,無論王嘉男的中方主管教練還是田徑界專家都顯示出信心,認為他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
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布達佩斯站18日在布達佩斯奧林匹克中心拉開戰幕,中國選手馬龍輕松晉級,陳夢逆轉勝出。
2023女足世界杯是該賽事第一次擴大為32支球隊參加,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舉辦。根據賽程,揭幕戰將于7月20日在奧克蘭上演,決賽將于8月20日 ...
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10日發布了《體育總局排球中心關于選聘國家女排主教練的公告》,中國女排新任主帥的選聘工作正式啟動。
根據賽程,四個小項的短節目和韻律舞比賽將于14日展開,15日進入自由滑和自由舞比拼,16日則將按照國際賽事慣例進行表演滑。
智庫邀請權威學者和知名醫師加入,以公益、醫療和科研為三個抓手,旨在充分發揮專家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權威性,倡導科學的健身理念,以體育促進大眾身心全 ...
“看人,要找人防守,上來阻擋一下。”在廣西天等縣小山鄉中心小學的運動場上,體育老師張世強盯著隊員們訓練時的跑動情況,不時提醒。
第18屆建橋杯中國女子圍棋公開賽本賽27日在浙江長興大唐貢茶院揭開戰幕。不久前剛獲得全運會混雙冠軍的老將芮乃偉九段首輪爆冷不敵趙貫汝,被淘汰出局 ...
哈薩克斯坦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司司長阿利姆然·阿卡耶夫24日表示,針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備戰工作正在哈薩克斯坦全面展開,希望哈國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