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熱評?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那山那海》
2022-11-12 15:24:41? ?來源:省作協、省評協、省視協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熱評?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那山那海》 反映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電視劇《那山那海》10月17日晚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首播,騰訊、愛奇藝、優酷、搜狐+全國IPTV等平臺同步播出。播出后在央視收視率持續霸榜。 《那山那海》根據黃國敏中篇小說《山哈弄海》改編而成,以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觀風寨三兄弟帶領畬族同胞創造美好生活為故事主軸,生動展現出今天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擺脫貧困、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偉大實踐。該劇是由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局、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寧德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等出品,張衛執導,楊錚、奚望、鐵偉光、張光北、楊立新、何政軍等主演的28集電視劇。 該劇一經上映,迅速引起文藝界廣泛熱議,特推出“從《那山那海》看山海巨變”主題評論。 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那山那海》 劉淑欣(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電視劇《那山那海》生動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地方黨政干部帶領畬族群眾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實現共同富裕的故事。作為畬族題材電視劇,作品表現了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引導下,畬族人民從山向海,走出貧困,獲得新生活的壯麗進程。這種對民族題材與扶貧題材的影像化書寫,以真實、新鮮、典型的形象體系,以小見大,填補了國產電視劇中畬族民族生活題材的缺乏。 《那山那海》:民族團結 守望相助 《那山那海》中山與海的相遇,是我們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歷經漫長歷史時期的守望與相遇。據史料記載,隋唐之際畬族就已居住在閩南、潮汕等地,宋代為躲避戰亂和饑荒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耕作,在明清時出現于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廣東潮州鳳凰山被認同為畬族發祥地。畬族口傳《高皇歌》是畬族人民族群口傳的民族記憶的表達。地方志中對畬族人民也多有生動的文字記載:“所居在叢箐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見一舍,無比屋而居者……屋以竹為蓋,或編茅緝箬為之,間亦有用瓦者。”其所處自然環境是“天日陰晦、草樹溟濛”。為了躲避戰亂和饑荒,畬族人輾轉遷徙到多茂林修竹的崇山峻嶺之中。觀風寨雷家到了雷恒水這一代,吃飯、醫療、子女的教育、婚戀,都被貧困的枷鎖緊緊捆住。雖然政府年年救濟,但是這座百年老寨環境險峻、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以及生產方式停滯、醫療教育等諸多難處,遠不是幾筆扶貧款能夠解決的。20世紀80年代末的這一次山洪暴發,觀風寨房屋倒塌,牲畜損失,生存環境危險重重。扎根畬寨的小學校長陳越心急如焚,奔走呼吁。觀風寨的救災扶貧成為寧福市委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任鄉書記的陳越勸說和企業家林源昌的幫助下,觀風寨的鄉親們一半遷往海邊發展海產養殖業,另一半留下來災后安頓建寨修路,這成了那山那海的平行推進的兩條脫貧之路。——這是一條畬族人民向多民族大家庭的回歸之路,是一條充滿艱辛卻前途光明的康莊之路。 歷史上,他們躲避戰亂饑荒而進山建寨;現實中,他們聽從黨和同胞的召喚走出古寨,同奔小康。山與海的相遇是一場風云際會,包含著人與人的相遇,個體與社會的相遇,傳統與現代的相遇,在這里我們傾聽到了歷史的足音。 《那山那海》:刻畫人物性格 投射民族精神 《那山那海》首次以影像形式刻畫了畬民族鮮活的人物性格。在雷家三兄弟的性格組合中,我們解讀出畬族民族性格的多個層面:他們既質樸淳厚又聰明智慧,既勤勞儉樸又勇敢堅韌;他們牢記著畬族解勸、家訓家規,保持著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在走出大山之后,這些優秀品質,如金子一樣閃閃發光,匯成我們多民族精神的共同內涵。雷恒水是率先走出大山奔向大海的那一個。在這里他曾經被歐赫欺騙,遭到何有志的算計,然而畬族人善良淳樸,誠實守信的品質,始終是他性格中的濃重的底色。他不計較個人吃苦受累,卻絕不讓自己的任何一個客人吃虧,他以畬族人特有的吃苦耐勞融入新的生活。他機智敏銳,發現商機,最早將紅膏蟳和大黃魚送上城里人的餐桌,在政府大力扶助和杜海妹等的技術支持下,團結民間力量,開展科技養殖而成功致富,成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頑強憨厚的大哥雷銓水回到山寨,帶領村民修路建房、種植葡萄、養牛養豬、采茶養菇,把山貨送到城里。特別是雷銓水以愚公移山精神成功修路的壯舉,把山哈人的倔強性格發揮到了極致。當雷銓水認定了這是村民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的致富之路,無論再多的困難、再大的阻力,都攔不住這個山哈的決心。事實也是這樣,山路暢通了,山寨與外邊的世界聯系密切了,山上養殖種植的農產品,乘著冷鏈車奔向海邊,奔向城鄉各地。觀風寨獲得了強大的青春活力,寨子里充滿了歌聲笑聲。有才叔根旺叔臉上露出了笑容,村民賴哈子從一個懶漢變成了一個勤勞的養豬戶,光棍漢娶上了媳婦,過去窮得叮當響,而如今村里頭有誰結婚生娃,賴哈子夫妻送禮祝賀,出手就是一頭小豬。陳書記為代表的黨政領導和林源昌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在解決了為貧困山寨救災“輸血”之后,持續扶助激發出畬族兄弟的創造力。以雷氏三兄弟為主要代表的畬族人民,緊緊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機遇,成功改寫命運,古老的民族煥發了青春。 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在新型人際關系的建設中,《那山那海》著力表現了畬族人情的簡單與質樸,誠摯與互信,人與人、人與自然共處的寬容心態,不僅是畬族同胞的突出特征,也是貫穿民族共同生活的最硬核最同質的內容。 《那山那海》:民族文化 視覺人類學的價值 《那山那海》以畬族人民為脫貧攻堅的奮斗主體,以服化道演等許多細節展示各種畬族文化習俗的元素:“三月三”、婚禮、服飾、畬醫藥、竹竿舞、長桌宴、臘肉、烏米飯,以及全劇不時插入的畬族民歌、畬族的口傳文化,都蘊含著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價值,即便是隔著熒屏,那濃郁的畬風文化、深切歷史質感撲面而來。作者扎根生活,觀察生活,在歷史進程中跟進體驗一個民族生活的嬗變,并予以形象化表述,使我們在視覺和聽覺上真切感受這個現代和傳統的相遇,其意義和價值或許更為深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