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高甲戲曲班學員演出前正在化妝。
省實驗閩劇院在福清演出結束后,演員和觀眾合影留念。
《龍臺駙馬》參加第16屆中國戲劇節演出。
馬尾區海峽閩劇團創排的《馬江魂》參加福建省第28屆戲曲會演。
5月20日,首部高甲戲電影《玉珠串》在全國影院上線公映。
高甲戲保留劇目《鳳冠夢》傳承版排練現場。
核心提示
5月底,福建在第九屆中國戲劇獎中喜獲三項國家級大獎的消息持續霸屏,福建戲曲表演創作在由“高原”到“高峰”的路途上邁出堅實步伐。
優秀作品“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壯苗之下當有堅實的根系。上山上到頂,下鄉是否也下到底?陽春白雪之外,福建戲曲藝術的民間普及度如何,“戲曲下鄉”是否下到群眾的心坎?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一行走讀八閩。
知音猶在
鑼鼓聲聲唱大戲,最是人間煙火氣。
戲曲在八閩鄉村,一向是熱鬧與歡樂、團聚與幸福的代名詞。每逢節日,伴隨著各種民俗祭祀活動的輪番舉行,“看戲”都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由此衍生出的“看戲飯”等,更是鄉鄰之間走親訪友、溝通情感的好契機。
然而,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漸有“戲曲式微”的說法。有人說,農村群眾已經失去了對傳統戲曲的新鮮感,“戲臺鼓聲響,臺上人如攢,階上臥頑童”的熱鬧景象已經變成了老皇歷。
一些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種說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8億。2021年9月—2022年8月,抖音平臺演藝類直播打賞收入同比上漲46%。刷短視頻已成為許多基層群眾的重要休閑娛樂方式。
那么,短視頻席卷的時代,面對面的傳統戲曲真的失去吸引力了嗎?
記者分赴八閩一線,深入了解戲曲演員的下鄉實踐,發現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可能被雷同的信息反復轟炸,看似獲取資訊空前迅捷,卻被困在信息繭房里。剝開“繭房”,走到廣袤的大地上,記者感受到戲曲在許多鄉村依然火熱。
“火爆,感動。”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出隊隊長宋軍泉這樣形容今年第一輪下鄉演出時的場景和心情。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首個正月,宋軍泉在演出前頗為忐忑。但很快,現場群眾的熱情讓他和演員們的心踏實下來,熱乎起來。
2月23日到26日期間,他們在安溪縣藍田鄉藍一村演出,戲臺就搭在村里的籃球場上。“每天都有聞訊趕來的群眾,不僅籃球場上站滿了人,旁邊的公路、房屋樓頂都被擠滿了。”宋軍泉說,25日的午戲結束后,當地對接演出的負責人急匆匆地找到他,“你們演得太好了,群眾不舍得離開,能不能再加一場演出?”
此時,演員已經全部卸妝完畢正在休息,聞言,大家商議后決定臨時加演一場。
宋軍泉感嘆道:“觀眾對我們的戲有反應,我們的演員在舞臺上就更加有激情,這是一種良性的雙向互動。”
“看戲仍然是農村老百姓生活里的一件大事。”省實驗閩劇院院長周虹談起今年的幾場下鄉演出依然十分感慨。
今年2月,省實驗閩劇院在霞浦縣溪南鎮演出《桃花戀》時,當地電壓不夠穩定突然斷電,現場陷入了一片漆黑。此時臺下觀眾像商量好似的,一個接一個拿出手機打開手電筒,匯聚成一片小小星海照亮劇場,使演出得以繼續進行。
周虹注意到,來看演出的觀眾有“老票友”,也有許多從外地趕來的青壯年觀眾。“這幾年,許多人認為鄉村觀眾只剩下‘白發族’,這是另一種誤讀。”周虹說,只要是精心打磨過的精品戲劇,無論哪個年齡段的老百姓都能很快接受。
唱家國、辨美丑、道古今,戲曲以區區之地見天地之大。站在歷史的維度上,看戲、聽戲本就是福建人堅持了數百年的“全民娛樂”之一。“我國各個歷史時期代表性的戲曲劇種在這里從未間斷,老百姓愛聽戲的傳統文化精神以及審美取向一直都在。”省劇協副主席蔡福軍認為,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閩劇、薌劇等福建極具代表性的優秀劇種,都扎根在民間、活躍在民間、變革在民間,足見福建戲劇生長的土壤之肥沃。
需求旺盛,供給端也在持續發力。記者從省文旅廳了解到,自2017年4月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福建積極響應、認真落實,將八閩萬村行活動作為“戲曲進鄉村”的擴展升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惠民演出,基本實現了戲曲進鄉村的常態化與普及化。2022年,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全省國有和民營劇團進農村演出達4.46萬場,觀演人次達894.91萬人次。今年一季度,單單國有文藝院團下鄉鎮基層演出達1189場,觀演人次52.37萬。
可見,“戲曲下鄉”在福建是一種雙向奔赴。
隱憂尚存
這場雙向奔赴的旅程,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基層的文化渴求。不過,記者也注意到,這其中也存在著不少隱憂。
其一是“良莠不齊”。記者了解到,福建民營劇團演出占到全省進農村演出總場次的93.72%,是戲曲下鄉的主力軍,他們奔波在鄉間大道,用百姓聽得懂、喜愛聽的方式呈現藝術作品,讓戲曲在廣袤鄉村以蓬勃的生命力傳承發展。但與此同時,他們在劇目創作上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
這背后,有經費緊缺、組織建設不穩定、人員流動性大等民營劇團共有的困難。
福州市馬尾區海峽閩劇團是全省民營劇團中的佼佼者,其劇目屢獲福建省戲曲會演劇目一等獎、福建省百花文藝獎等佳績,并參加中國戲劇節,2022年還受中央電視臺《一鳴驚人》戲曲頻道邀請錄制節目。
團長楊碧霞坦言,如果沒有省、市、區文化部門始終給予的經費、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原創對民營劇團來說,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她給記者算了筆賬:福州各區縣的劇團演出特別活躍,光民營院團就超過80家,演出市場競爭激烈。海峽閩劇團每場演出收入2萬多元,但全團50余人,一天需支付演員17000元左右的工資,工資支出就占了收入八成左右。再加上場租、伙食水電、添置修繕、運費等各項開支下來,日常幾無盈余,要支付排新戲的外聘導演和編劇主創等費用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盡管這樣,我們依舊每年堅持排2~3部新戲。”楊碧霞說,創新是一個劇團的生命線,“我們做戲曲的,如果把這股精氣神丟了,渾渾噩噩過日子,那既對不起觀眾,也對不起自己”。
實際上,創新也是解決基層群眾從“文化溫飽”到“文化小康”的關鍵。觀眾對戲曲再有感情,如果始終“舊瓶裝舊酒”,從內容到表演形式沒有與時俱進,就很難和群眾的文化需求形成共鳴。
部分從業者的堅守令人肅然起敬,但整個市場的困境絕不能僅依靠部分人的情懷。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在市場要“出新戲”和自身能力不足的雙重夾擊中,有小部分從業者選擇東拼西湊,從其他劇種的劇目中“扒拉”下部分故事情節,簡單組裝后就當作新劇,直接上臺演出。
“好的劇本唱詞的格式需符合劇種聲腔程式的特點,甚至要為演員量身打造。而七拼八湊的拼盤劇本不可能做到這些,這不僅對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毫無益處,對劇種本身的傳承也殺傷力巨大。”業內人士表示。
其二是人才緊缺。記者調研了解到,表演人才青黃不接,是目前戲曲行業存在的一個共性難題。
前幾年受疫情影響,劇團演出變少,收入銳減。不少民營劇團演員選擇改行,或頻繁“走穴”——哪里有演出,哪出價高就往哪里跑。
成熟人才在流失,而新人又“進項不足”。走訪中記者發現,地方戲教育存在招生難、教學難等問題。具體體現為戲曲院系生源萎縮、質量下降,師生缺乏舞臺經驗,畢業生專業無法滿足劇團工作需要等問題。
“過去,傳統戲曲之所以興盛,除了有市場需求大的原因,‘學徒制’的培養方式讓學戲的孩子從小就能得到師父一對一口傳心授式的教育,同時,戲曲學徒平時都生活在劇團中,耳濡目染之外,也有機會學以致用。”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謝志斌分析,而目前一些戲曲藝術教育依賴于學校教育,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脫鉤,新進的演員往往要在劇團里打磨數年才能真正“挑大梁”。
戲的另一頭連著人,如果沒有好的演員,戲曲的質量就無法保障,基層群眾精神文化大餐的質量更無從談起。
其三是“冷熱不均”。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受多種因素影響,福建“戲曲下鄉”存在著一些地市紅紅火火,部分地市卻“人煙稀少”的情況。2022年,演出數量多的地市如福州、莆田有過萬場,而少的地市全年演出不到500場。此外,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也存在明星村“好戲連連”,偏遠村卻“寂然無聲”的情況。
走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惠民演出的出發點好、力度大,但只有認認真真考慮并嘗試解決好以上問題,惠民的“惠”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解題見效
記者采訪發現,面對這些戲曲下鄉,甚至是影響到戲曲行業長遠發展的隱憂,福建相關各方都在積極行動。省文旅廳提供專項經費保障,補助64家國有和優秀民營院團。
針對民營劇團創作能力不足的現實情況,業內專家分析,民營劇團長期在基層演出,對于群眾的喜好和審美有天然的了解,只是限于能力不足,無法把創意變成好的本子。如果由民營劇團來遞交初始創意或本子,政府組織專家和國有劇團共同來討論、提升、打磨,這樣合作出來的劇目一定是受老百姓歡迎的精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文旅部門都已在陸續試水這種模式,出臺各種扶持民營戲曲院團創作計劃。以福州為例,當地出臺幫扶政策,符合條件的民營劇團申請入選劇目列入福州市重點扶持劇目名單后,由福州市文旅局組建專家組全程跟蹤、深度指導創排工作,并為每個劇目劃撥15萬元資助經費。同時,入選劇目將成為福州市當年戲劇會演參演劇目。
“讓民營劇團和國有劇團在一個平臺上共同競演,既是鼓勵,也是鞭策。”福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讓更多優秀的民營劇團脫穎而出,讓“戲曲下鄉”的節目更有看頭。
為緩解民營劇團缺人、缺戲的現狀,部分國有劇團與民營劇團開展合作。2021年初,省實驗閩劇院與福清市僑鄉閩劇團達成促進幫扶合作項目,由福清市僑鄉閩劇團根據演出需求聘請省實驗閩劇院優秀演員來團共同演出,通過面對面“傳、幫、帶”深入教授及直面觀眾“教、演、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幫扶。
“跟著閩劇院的老師一起,以字生腔,以情帶腔,扎扎實實練好唱念做打,才發現功是練出來的,也是耗出來的。”福清市僑鄉閩劇團青年演員黃秀春說。
幫扶的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2022年,福清市僑鄉閩劇團的閩劇《同心結》在第八屆福建省藝術節上獲得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以及表演獎。該劇講述官員陳廉勇于糾正錯案,親自改判,雖然丟了烏紗帽,卻贏得民心,在福清、霞浦等多地鄉村演出時都引起轟動。扮演官員陳廉的演員甚至在后臺被群眾堵住“表白”:“陳廉,你不是昏官、庸官,你做得好!”
寓道德于詼諧,藏經術于滑稽,能讓老百姓入戲的才是真正的好戲。方臺之下,這種合作頻頻被觀眾點贊,而舞臺之外,這種模式仍亟待更多地推廣。
合作,也成為團校之間破解人才瓶頸的關鍵詞。福師大音樂學院與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仙游縣鯉聲劇團等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福州市藝術學校與福建省閩劇院共建……去年以來,福建各院校都在加快行動,讓“名角”走上講臺,口傳心授,讓學生真正融入舞臺,學院派和實踐派深入融合,為培養實力派打下堅實基礎。
針對區域之間的“冷熱不均”現象,省市宣傳、文旅部門發揮國有院團作用的同時,鼓勵多種所有制、多種演出主體和多種演藝方式相結合,共同開展服務。針對民營劇團數量少、演出基礎較差的地市,建立文藝院團進鄉村的工作機制,由各地上報演出地點及建議時間,年初聯合制定年度下鄉演出計劃,并聯合下文給各鄉鎮及市縣劇團,落實演出任務。
除此之外,戲曲下鄉如果只是“三月來,四月走”,熱鬧之后什么也沒有,那么下鄉所形成的文化影響一定很短暫,群眾的“解渴”也只是暫時的。
要變“文藝下鄉”為“文藝在鄉”,福建也展開各種探索,在鄉村培養更多“造血點”。
在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打造“百姓大舞臺”“戲古茶香·圍爐煮茶”等品牌和各種文化演藝聚集區。“讓百姓成為戲曲文化的主角,自己‘造’出來的節目,才是他們最歡迎的創作。”謝志斌說。
尺水興瀾,鳴歌偕行!
一舞一曲演盡滄海桑田,一顰一笑唱出世間百態。悠揚悅耳長腔短調,宛若戲曲藝術在八閩大地拔節生長的聲音,正在廣袤的八閩大地上,回響。
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 戴艷梅 謝婷 林清智 文/圖
1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春節聯歡晚會上,40名來自全國林草基層的代表共同獻唱《我的家》,用歌聲傳達對綠水青山的熱愛,深情歌頌美麗中 ...
12月28日晚,文化惠民演出——“南臺有戲閩韻頌福”閩劇專場演出在福建省福州倉前公園上演,由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選送的民樂合奏、閩劇折子戲等 ...
2024年閩臺藝術青年音樂會開幕,本次音樂會由省文旅廳主辦,是第九屆福建藝術節和兩岸藝術青年歡樂匯的重要配套活動。
在9日進行的英超足球聯賽中,利物浦在先丟兩球的情況下以2:2逼平阿森納,延緩了“領頭羊”的前進速度。水晶宮憑借奧利塞的助攻“帽子戲法”,以5:1 ...
2022-2023賽季法甲足球聯賽9日結束了第30輪的全部比賽,積分榜排名第三的馬賽在客場被洛里昂以0:0逼平,錯失了追趕聯賽“領頭羊”的機會。 ...
葡萄牙體育隊9日晚在葡超足球聯賽第27輪比賽中客場以4:3險勝“升班馬”卡薩皮亞隊,繼續排名聯賽第四,距離歐冠區還有5分的差距。
2022-2023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后賽12進8附加賽10日晚繼續進行,北京和廣廈分別在主場輕松獲勝,在三場兩勝的賽制中占得先 ...
當日,中國女足在西班牙伊維薩島進行賽前訓練。作為備戰今年女足世界杯的熱身賽之一,中國女足與西班牙女足的熱身賽將于11日舉行。
這位不滿26歲的年輕人是否還能更進一步?對于這一疑問,無論王嘉男的中方主管教練還是田徑界專家都顯示出信心,認為他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
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布達佩斯站18日在布達佩斯奧林匹克中心拉開戰幕,中國選手馬龍輕松晉級,陳夢逆轉勝出。
2023女足世界杯是該賽事第一次擴大為32支球隊參加,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舉辦。根據賽程,揭幕戰將于7月20日在奧克蘭上演,決賽將于8月20日 ...
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10日發布了《體育總局排球中心關于選聘國家女排主教練的公告》,中國女排新任主帥的選聘工作正式啟動。
根據賽程,四個小項的短節目和韻律舞比賽將于14日展開,15日進入自由滑和自由舞比拼,16日則將按照國際賽事慣例進行表演滑。
智庫邀請權威學者和知名醫師加入,以公益、醫療和科研為三個抓手,旨在充分發揮專家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權威性,倡導科學的健身理念,以體育促進大眾身心全 ...
“看人,要找人防守,上來阻擋一下。”在廣西天等縣小山鄉中心小學的運動場上,體育老師張世強盯著隊員們訓練時的跑動情況,不時提醒。
第18屆建橋杯中國女子圍棋公開賽本賽27日在浙江長興大唐貢茶院揭開戰幕。不久前剛獲得全運會混雙冠軍的老將芮乃偉九段首輪爆冷不敵趙貫汝,被淘汰出局 ...
哈薩克斯坦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司司長阿利姆然·阿卡耶夫24日表示,針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備戰工作正在哈薩克斯坦全面展開,希望哈國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