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展示刊登有他照片的老畫冊
圖中拿著照片的老人是我的父親鄧彰德。他1951年隨部隊入朝,參加了上甘嶺戰役,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17歲的父親聽到這8個字的號召,熱血沸騰要報名,但是招兵年齡明確要求是18至30歲。父親靈機一動,把年紀改大一歲!正是這樣一個被稱為“小鬼”的少年,在戰場上和戰友一同抵御了敵人發動的十幾次進攻,頑強堅守陣地。
父親參加上甘嶺戰役時的照片
父親入伍后,隨部隊奔赴安東(今遼寧丹東),參加了1個月的軍事訓練,后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成為一名通信兵。父親說:“隨部隊跨過鴨綠江時,為了不暴露行蹤,我們每天夜里都要行軍50公里以上,不要說火把,就連手電筒也不能用。”
1952年10月,父親參加上甘嶺戰役。“敵人炸毀了坑道的通訊設施,電話、電線全都不通了。我要奔走在前線傳達上級指示命令,并向營部匯報前線作戰情況。”父親說。
一個黃昏,營部要求父親將部隊即將組織反擊的消息傳達給坑道內的戰友。坑道距離營部只有三四百米,但坑道口不遠處,就有敵人的碉堡。“敵人的探照燈和照明彈把陣地照得像白天一樣,我趴在彈坑里,把白色降落傘捆在身上作掩護,慢慢向前移動。”穿過那三四百米的距離,父親用了半個多小時。
敵人的機槍不時向坑道口掃射。父親說:“我匍匐在坑道口附近,利用敵人兩次射擊間的短暫間隙,猛地跑過去鉆進坑道內。就在撲進坑道口的瞬間,敵人的機槍又掃射過來,耳邊還能聽見子彈的呼嘯聲。”父親傳遞的消息十分重要,反擊開始后,官兵們里應外合,很快炸掉了坑道口的敵軍碉堡,父親因此榮立特等功。
“上甘嶺戰役之殘酷,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父親仍能清晰地回憶起當年戰場上的情景。“我所在的5班一共就5個人,每人胸前都掛一支沖鋒槍,攜帶3個裝滿子彈的彈夾,還有七八顆手榴彈。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我們面對的是敵軍一個營的兵力。有一天敵人輪番發動了十幾次進攻,我們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守住了陣地。”父親說,“我們不但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而且整個5班無一人陣亡。戰斗結束后,上級給我們班記了集體一等功。”經過十多天的戰斗,父親所在120多人的連隊,最后只剩30人。
父親在四川省南充市涪江路小學做革命傳統教育宣講
1954年3月,父親隨部隊回到了祖國。1981年,父親退休,后來移交安置到南充市軍隊離退休干部休養所。
退休后,父親生活節儉,嚴于律己,從不向組織提要求、要待遇,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向貧困地區、地震災區捐款捐物,還經常為部隊、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做革命傳統教育宣講。(鄧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