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工”揚帆起航
2023-10-13 09:23:45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作者:付玉婷 陳曉婉 楊燁瑩“深海1號”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大眾日報供圖) “國信1號”養殖工船(大眾日報供圖) 芝罘灣畔,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V字形碼頭外的碧藍大海上,幾座顏色不同的半潛平臺穩穩矗立——這就是中集來福士的“藍鯨”“GM4-D”系列拳頭產品。就在今年8月,中集來福士的創新進度條又被刷新:該企業攜手意大利海工巨頭塞班開啟全球首個將鉆井平臺改造為油氣生產平臺(FPU)的訂單,這也標志著中集來福士在氣體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山東依海而立、因海而興——擁有3500多公里海岸線,海洋開發基礎條件優越;地處黃河下游,瀕臨黃海和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 近年來,山東把海洋強省建設列入全省“八大發展戰略”“九個強省突破”“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將海洋發展納入了《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海洋領域尤其是海工裝備制造領域開展一系列積極探索和生動實踐,讓“山東海工”品牌名揚世界。 海工裝備催動“藍色引擎” 山東最大的優勢和潛力在海洋,而耕海探洋的步伐快不快、穩不穩,同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直接相關。 “目前,山東已形成海洋船舶、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裝備三大制造業基地,自主研建的‘藍鯨號’鉆井平臺、‘國信1號’養殖工船等‘國之重器’創造多項世界紀錄。”山東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介紹說。 山東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主任于寧表示,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正在山東不斷發展壯大,占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由2018年的5.9%提高至2022年的6.5%,已成為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在此推動下,山東“藍色引擎”作用持續凸顯。2022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6萬億元關口,達到16302.9億元,同比增長7.6%,高于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現價增速1.9個百分點。山東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2%,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6%,對全國海洋經濟和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2.5%和25.2%。“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七個海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山東省海洋局副局長王振坤說。 山東省沿海風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海上綠電綜合開發利用也走出“新路子”。于寧舉例說,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打造“綠色經濟+海上糧倉”模式典范。2022年,山東海洋電力業增加值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12.7%。 銳意轉型做強“山東海工” 近年來,山東瞄準深海、極地、綠色、智能發展方向,全力打造半島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聚集區,大型散貨船、豪華客滾船建造優勢持續鞏固,海洋油氣開發裝備、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海洋新能源裝備、海上航天發射裝備走在全國前列,“山東海工”品牌逐步打響。 “山東在海洋裝備領域能闖出一條路子,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批企業積極轉型升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理事會相關負責人指出。中集來福士從海洋工程裝備向深遠海漁業裝備跨界轉型,“耕海1號”則是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建造的全國首座漁業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性平臺……目前,青島北海造船大型散貨船市場占有率居全球前列,超大型礦砂船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招商金陵威海船廠高端客滾船已交付和手持訂單量全球第一;煙臺中集來福士交付半潛式鉆井平臺9座,占全國80%市場份額,手持訂單占全球市場份額25%。數據顯示,山東省在船舶工業領域累計培育5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有13家、21家企業入圍國家級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耕海探洋,山東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加快推動海洋裝備國產化。“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有5個項目入圍國家高技術船舶專項,涵蓋海洋油氣平臺和核心配套領域,“藍鯨1號”“藍鯨2號”“深海1號”“中華復興號”等一批全球領先的船舶海工裝備交付使用。2022年,首套國產淺水水下采油樹裝置海試成功,打破了國際壟斷;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全球最大雙燃料冰級滾裝船和半潛式游艇運輸船、國內建造規模最大的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企鵝號”等一批標志性創新產品駛向大洋。 融鏈固鏈實現融通發展 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掉鏈子”,再高精尖的產品也只能“望洋興嘆”。堅持完善配套,山東在海洋裝備特色細分領域同樣集結起一批“領跑”企業:濰柴重機是船用發動機龍頭企業,海德威科技集團(青島)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壓載水處理系統是全球第一家擁有CCS和DNV雙證認可的系統,青島雙瑞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獲得世界七大主流船級社認證的供應商……在船用大功率低速發動機、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水下采油裝置、海工裝備隔水管和專用軟管、錨鏈繩索市場,山東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斷提升。 按照《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山東將實施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模式轉型、產業鏈條優化、質量品牌培育、開放合作擴大五大行動,爭取建設成為我國環渤海地區船舶工業的重要支撐。 “目前,青島、煙臺、威海三大船舶海工基地產值占全省80%以上,在總裝建造、協同配套方面形成較強優勢;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融鏈固鏈活動也在進一步推動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山東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中集來福士等“鏈主”企業帶動“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共同發展,山東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正不斷增強。 此外,山東積極推進現代化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成功獲批交通運輸部首個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全國港口首座加氫站——青島前灣港區加氫站建成投產并全牌照運營。2022年,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8.9億噸,躍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一位,集裝箱量3757萬標箱,穩居全國沿海省份第四位。 海洋蘊藏著發展的不竭動力,黨的二十大作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借力資源優勢、強化項目引領、依托科技創新、聚焦綠色發展,山東的海洋產業正向著更綠色、更智慧、更優質的方向不斷轉型升級,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山東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