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群眾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用草方格壓沙(無人機照片)。
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八步沙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曾經飽受風沙之苦。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肆虐的風沙侵蝕周圍村莊和農田,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為保護家園,20世紀80年代初,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等六老漢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八步沙林場,經過十多年艱苦奮斗,六老漢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方法,使八步沙4萬多畝沙漠披上綠裝。
八步沙的樹綠了,六老漢的頭發白了。六老漢們立下“父死子繼”的約定,將治沙鐵鍬傳遞給后代。
在抗爭風沙的艱難過程中,以郭萬剛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人以工程治沙方式不斷拓展古浪縣治沙面積,以郭璽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創新采用機械治沙、網絡治沙等方式,提高治沙效率。
暮春時節,是新一代治沙人郭璽最忙碌的時候:管理養雞場、給樹苗澆水、壓沙、種樹……每一天,郭璽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清晨他驅車前往八步沙養雞場給“溜達雞”喂食,接著去蓄水池拉水、前往林場澆水,下午又轉戰到古浪縣與內蒙古交界的治沙現場……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結束工作回到家中,已是太陽西沉。
與爺爺輩、叔伯們不同,郭璽開著重型灑水車、大型抱草機等機械,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他還利用社交媒體發布短視頻,讓天南海北的人了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的故事。連片公益林被認養,治沙的社會參與度更高。
想起兒時,郭璽回憶到:時時與黃沙為伴,吃飯嘴里都是沙,沒有不落沙子的地方。40多年來,八步沙三代人累計完成治沙造林30多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40多萬畝,栽植各類沙生植物3000多萬株。春暖花開,站在曾經的沙海里,微風拂來芳草清新。“我常暢想著未來,荒漠到處都開著五顏六色的花,花香撲鼻而來,沙海也會變成花海。”郭璽說。
新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4月10日清晨,郭璽從古浪縣土門鎮的家中出發準備前往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喂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清晨,郭璽從古浪縣土門鎮的家中出發準備前往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喂雞。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清晨,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郭璽換上衣服準備喂雞。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清晨,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郭璽在養雞場喂雞。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清晨,郭璽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給“溜達雞”喂食。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清晨,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郭璽準備給養雞場的護院小狗注射疫苗。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清晨,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郭璽結束喂雞工作后打掃房間。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結束喂雞工作后,郭璽駕車駛往八步沙林場蓄水池。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八步沙林場蓄水池邊,郭璽(右)與林場員工交流。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蓄水池,郭璽給灑水車加水。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郭璽開著灑水車前往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郭璽從灑水車駕駛室查看外接水管出水情況。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右)協調林場職工澆水。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維修澆樹的水管。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在平整樹坑。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在平整樹坑。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用鐵鍬整理樹坑。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給樹苗澆水。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左)和郭萬剛一起澆水。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察看樹木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群眾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澆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整理灑水車的水管。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整理灑水車頂部的水管。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澆灌植被。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右)和林場職工一起澆水。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澆灌植被。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澆灌植被。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右)和林場職工在午休時吃飯。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右)和郭璽一起討論治沙方案。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扛著壓沙工具走向壓沙點。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在進行草方格壓沙作業。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駕駛裝草機轉運壓沙用的稻草。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中)和郭璽(前)一起用草方格壓沙。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中)、郭萬剛(右)一起用草方格壓沙。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左)聽郭萬剛(中)交代壓沙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左)和郭萬剛在交流。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在用草方格壓沙。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萬剛(左一)和郭璽(右二)在沙漠里種植花棒時,一只被當地人稱為“沙娃娃”的蜥蜴在一旁。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中)和同伴在沙漠里種植花棒。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中)和同伴一起種植花棒。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郭璽在沙漠里種植花棒。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麻黃塘沙區,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中)和郭璽(右)查看沙漠里的蓄水池。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這是4月10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林下經濟養殖專業合作社拍攝的郭璽。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4月10日傍晚,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郭璽準備回家。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在古浪縣土門鎮,郭璽和妻子一起吃晚飯。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0日傍晚,在古浪縣土門鎮,郭璽(左)和妻子晚飯后散步。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一只蜜蜂在采蜜。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4月11日,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眼窩子沙治沙點,郭璽(左)和同伴給樹苗澆水。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