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趙州橋(4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在我國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河北民歌《小放牛》,講述的正是關于趙州橋的美麗傳說。
趙州橋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洨河之上,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世界現存最早、跨度最大的單孔圓弧敞肩石拱橋,1961年入選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全長64.4米,自建成之日起就作為交通要道使用,直到1984年營建趙州橋公園后才停用。
“設計合理是趙州橋屹立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趙縣博物館館長李坤紅說,“作為橋梁,最大的危險還是來自于洪水。1963年、1996年趙州橋附近多條河流發生特大洪水,遭遇洪水襲擊的趙州橋安然無恙,‘敞肩拱’的設計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拱兩端設有四個小拱,這些小拱不僅能夠節約材料,減少橋梁自重,還可減少洪水對橋梁本體的沖擊。”
趙州橋有28道拱券,設計者李春采用了縱向并列砌筑法,先由一道拱券砌起,砌完之后,這道拱券便可以獨立站穩,依次再砌下一道。由于每道拱券都是獨立的,一旦其中一道發生損壞,對其他拱券和橋身都沒有直接影響,也便于單獨維修。趙州橋屹立千年不倒,與這種砌筑法有很大關系,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與創新精神。
趙州橋不僅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造型藝術優美,石雕藝術精湛。橋身上的雕飾主要集中在中間部分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工藝精美,風格古樸典雅。“龍雕是趙州橋的精華,橋身上共有58條龍,形成一個氣勢恢宏的群龍陣圖。”李坤紅說。
趙州橋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設計聞名中外。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2023年11月,趙州橋景區免費向公眾開放。如今,橋下流水潺潺,橋上游人如織。趙州橋凝聚了千年歷史,見證著今朝繁華。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州橋橋底形態(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縣博物館展出的隋代趙州橋高浮雕龍紋石欄板(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縣北王里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在研學課上手工制作趙州橋模型(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州橋景區的工人在河里打撈漂浮的水草(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一名小朋友展示父母給買的趙州橋文創雪糕(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文物保護技術人員在用儀器檢查趙州橋石欄板(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文物保護技術人員在勘察趙州橋橋底(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空中俯瞰趙州橋(4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游客在趙州橋上游覽(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州橋景區夜景(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趙州橋上的石雕(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朱濤攝)
趙州橋石欄板上的雕刻圖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朱濤攝)
趙州橋石欄板上的雕刻圖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朱濤攝)
孩子們在趙州橋上游玩(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這是4月24日拍攝的趙州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趙州橋夜景(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這是趙州橋及周邊村莊(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游客在參觀趙州橋景區內保存的隋代“二龍戲珠”欄板(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趙州橋景區內的李春雕像(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日落時分的趙州橋(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夜幕下的趙州橋(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