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新華村,朱晴雨(左)在自家白姜田里觀察姜苗。
夏日炎炎,走進位于安徽省銅陵市的白姜主產區,一片片白姜田上搭起了姜棚,棚頂枯黃的芭茅草和黑色的遮陽網為白姜苗遮擋著烈日的灼烤。在這里,白姜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姜閣保種催芽、高畦高壟種植、芭茅搭棚遮陰等技藝傳承至今。2023年,銅陵白姜種植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早上七點,家住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新華村的15歲女孩朱晴雨出現在自家的白姜田里。“隨著姜苗逐漸長大,它們越來越需要陽光,我們就把遮陽網一層層撤掉。”說起白姜的種植要點,朱晴雨如數家珍。她的爺爺朱樹清正在田里給姜苗培土,朱晴雨在一旁觀察姜苗的葉片狀態,不時在筆記本上記上幾筆。筆記本里記錄了白姜種植的各種知識,除了圖片和文字摘錄,也有不少她的想法心得。
朱晴雨六七歲時就跟著媽媽許紅麗在姜田里拔雜草。看著雜草逐漸填滿籃子,年幼的她體會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她喜歡待在姜田里,看看葉片的樣子,瞧瞧上面的蟲眼,然后把自己的觀察寫在周記里。“我和姜苗就像朋友一樣,互相陪伴著長大。”朱晴雨說。從白姜的種植、收獲,到腌制、包裝,朱晴雨全程參與。力氣小的她還不能輕松揮動鋤頭,就多干一些除草、刮姜、攪拌糖醋、疊包裝盒等較為輕松的勞動,幫家人減輕負擔。
種植白姜是朱晴雨家中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有些年份收成不好,她心里也和家人一起著急,于是開始了解相關知識,希望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家人。到了初二,朱晴雨加入學校的氣象興趣小組,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探索“回南天”現象對于白姜出芽的影響。她的學習熱情高漲,不僅在田間地頭測量溫度濕度,還經常去市里和學校的氣象站收集數據。
朱晴雨發現在“回南天”氣溫開始回暖而濕度猛烈回升時,將姜種下田有助于提高姜種出芽率。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發現,她和父母商量,用家中的一塊姜田“做實驗”。結果讓她和家人欣喜:畝均姜種出芽率提升了10%。朱晴雨通過手抄報等形式向大家講解種姜提產技術,還多次在鎮上和村里的農技培訓會上普及白姜科學化種植。
如今,朱晴雨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安徽省重點中學銅陵一中。盡管對于未來的目標還不明確,她心里仍然牽掛著白姜:“我在田壟上的時候總是感覺很放松,也許等我長大了,也會回到田里,和爺爺奶奶一樣把白姜守護好。”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