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紹漢在擂鼓(8月15日攝)。
“我八九歲開始跟著爺爺學鼓,40多年來制作了大大小小的鼓2000多面。如今,幾個孫子也在放假時跟著學做鼓。我相信,煙墩大鼓的制作技藝一定會一代代傳下去的。”廣西靈山縣煙墩鎮六加村委沙塘村村民施紹漢說。
1964年出生的施紹漢是家里第25代煙墩大鼓手藝人,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據他介紹,煙墩大鼓歷來都是純手工制作,做一面2.5米高的大鼓需25天左右。
煙墩大鼓脫胎于廣西古代銅鼓,是靈山縣煙墩鎮一帶獨特而古老的傳統藝術。當地的壯族、漢族先民以鼓作為驅趕猛獸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演變至明后期,打鼓逐漸成為一種慶豐收、賀瑞年的娛樂活動,流傳至今,成為極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傳統的煙墩大鼓鼓面直徑1.3至1.8米,鼓高2至3米,鼓重200—350公斤,大鼓鼓身用樟木、楠木或松樹挖空樹心,蒙上本地上好的牛皮,整個鼓體無一顆鐵釘,大鼓的音質、音高、音準等全憑匠師個人經驗進行調試。經過一代代制鼓人的探索和積累,煙墩大鼓工藝不斷改進創新,形成了不同規格、不同品種的系列產品,無論是在外觀還是在音色上都獨具特色。
近年來,根據市場需求,施紹漢又摸索自創了10多種不同類型的煙墩大鼓,最小的鼓僅50厘米高。
“除了煙墩鎮一帶的鄉村,煙墩大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也經常去一些學校展示煙墩大鼓。將來,煙墩大鼓一定會被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一定會越擂越響!”施紹漢堅定地對記者說。
煙墩大鼓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逢傳統節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當地民眾都會擂鼓相慶。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在擂鼓(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在給木頭去皮,準備制作煙墩大鼓(8月15日攝)。煙墩大鼓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逢傳統節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當地民眾都會擂鼓相慶。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在鋸木頭,準備制作煙墩大鼓(8月15日攝)。煙墩大鼓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逢傳統節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當地民眾都會擂鼓相慶。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在打磨木頭,制作煙墩大鼓(8月15日攝)。煙墩大鼓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逢傳統節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當地民眾都會擂鼓相慶。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在查看晾曬的牛皮,準備制作煙墩大鼓(8月15日攝)。煙墩大鼓2008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逢傳統節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當地民眾都會擂鼓相慶。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施紹漢指導孫子給煙墩大鼓綁鋼絲繩,完成煙墩大鼓制作(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