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本網記者 應騰)一片古建筑群,就像一座小鎮的記憶之書,在3.1平方公里的貴州鎮遠古城里就有70個文物點。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的北極宮,就是其中一處。
近日,經過8個月的系統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遠北極宮“脫去”腳手架,不僅將在10月底“露”出健康新狀態,還將帶著兩個新發現,成為游客到古鎮旅游的又一"打卡點"。
歷經8個月修繕,鎮遠北極宮“脫去”腳手架
正在“保養”的北極宮是什么建筑?又為什么“保養”?
修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的北極宮,是當時的鎮遠知府周瑛修建的,目的是“供神求神”,保佑子民免遭水火瘟疫之災;到了清代,北極宮不僅是求神祭祀的場所,也是文人講學的場所。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極宮被縣輕工業局用作棉絮加工作坊。在1978年春夏之交,北極宮不慎失火,戲樓、正殿、廚房被燒毀。災后,北極宮在原有基礎上搭建磚混結構建筑后繼續延用。
未修繕前破損的柱礎
從明代弘治年到2024年,幾乎沒有經歷過系統完整、科學修繕的北極宮,亟需一份“健康檔案”。
2023年12月,鎮遠北極宮修繕工程啟動。
如何“修”才得“復”?相比常見的“給古建筑保養、美顏”,發現和處理古建病害和安全隱患,這次北極宮的修繕工程,還包含了清理發掘工作。
北極宮修繕現場
“在保存古建原狀、原貌基礎上,我們對北極宮戲樓、正殿、偏殿、損壞的門窗、梁柱,缺失的柱石等建筑構件進行補配。”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北極宮項目監理楊傳江告訴記者,建筑構件如柱石、木雕的花紋,都按照此前樣式進行復原。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修繕清理發掘中,古建人員在正殿山體清理中,新發現一塊破損的石碑;在偏殿花園的清理發掘一米多深位置中,發現原花園的遺址。
本次修繕新發現的石碑
“新發現的遺跡已完成照相、攝像、文字記錄、測繪等工作,但由于石碑風化破損嚴重,文字釋讀較為困難。”楊傳江表示,在對北極宮基礎進行清理后,不僅能更清晰看到北極宮的歷史布局,也為后期歷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實物依據。
北極宮正殿修繕現場
安全、質量和進度,是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對北極宮開展監理工作中,必須把好的關。在“形”的修補和“神”的還原中,對“形式修繕”與“內涵挖掘”的平衡,也是北極宮修繕工程的重點。
木雕的還原也要求用傳統工藝
“修繕不是憑空想象,不是自我想象重新建造,而是根據歷史記載,結合古跡修復基本歷史常識來修。”楊傳江告訴記者,“最小干預”是文物保護修復的基本原則,但在具體修繕中講究實事求是,“木雕的花紋為什么要這樣雕,那都是有歷史依據的,我們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做到‘形’的修補、‘神’的還原,至少不能讓游客看到大失所望,甚至大驚失色。”
北極宮將在10月底“露”出健康新狀態
今年12月,500多歲的北極宮將以新的面貌和鎮遠祝圣橋、炎帝宮、火神廟、石牌坊、天后宮等古建筑群一道“成團”,在回答好“文旅深度融合”這道題中,不僅將刷新歷史價值定位,更將展現新面貌,打造新場景,助力文旅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