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2月1日電 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聯合聲明 202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王毅、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努爾特列烏、吉爾吉斯共和國外交部長庫魯巴耶夫、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外交部長穆赫里丁、土庫曼斯坦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梅列多夫、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外交部長賽義多夫(以下稱“各方”)在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共同舉行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 各方在坦誠友好、相互尊重、富有建設性的氛圍中,圍繞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中國-中亞機制框架內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全面深入交換意見,并聲明如下: 一、各方一致認為,2023年5月在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在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六方積極推動并有效落實峰會共識,實現了中國中亞合作的新發展和新突破。各方重申決心攜手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二、各方高度重視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商定即啟動籌備工作。六國外交部將保持密切溝通,推動相關部門加強對接,積累成果,確保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三、各方指出,中國-中亞機制框架內成立的經貿、產業與投資、農業、交通、海關、安全執法、應急管理等領域部長級合作機制高效運作,為推動中國中亞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方愿根據合作的現實需要不斷完善中國-中亞機制建設,豐富中國中亞合作內涵。 秘書處參與方均認為,2024年3月啟動運營的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為促進多邊合作提供了有效平臺。秘書處參與方均愿全力完成秘書處法律文件簽署等相關工作,確保秘書處明年轉入全面運營。 四、立足各方合作基礎和需求,各方一致同意優先推進以下領域合作: ——推進貿易暢通合作。進一步提升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擴大相互市場準入,保障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暢通,推進數字貿易、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發展。各方愿盡快商簽關于深化貿易暢通合作的文件。 ——促進產業投資合作。支持中國同中亞國家開展相互投資,鞏固建材、輕工、加工制造等傳統領域合作,拓展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新領域合作,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增強經濟的穩定性,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投資合作高質量發展。 各方歡迎在機制成員國舉行進出口商品展、商業與投資論壇,支持舉行第二屆中國-中亞實業家委員會會議。 ——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全面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在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多式聯運、物流運輸、口岸建設、數據光纜等領域合作,推進中國-中亞交通運輸走廊建設。為打造雙方高水平互聯互通合作格局,各方愿研究商簽互聯互通發展、對接國家交通發展規劃等戰略文件。中方愿同中亞國家加強中歐(亞)班列相關合作,推動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 ——拓展綠色礦產合作。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在礦產勘探、開采、冶煉、加工、運輸、銷售等領域合作,加強礦產資源產業鏈“探產供儲銷”各環節的綠色開發利用,研究商簽關于加強綠色礦產領域投資合作的文件。 ——深化農業合作。加強良種培育、農副產品加工、智慧農業、節水灌溉、土壤改良、農機制造、專家培訓等合作,促進農業投資和貿易規模穩定增長。 ——促進人員往來便利化。各方愿充分發揮各國外交部領事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研究出臺更多人員往來便利化舉措,包括相關方探討制訂便利化協議。 ——擴大旅游合作。各方注意到旅游合作在促進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文經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商定深化旅游合作,采取共同舉措為旅游團組往來創造便利條件。 五、各方將繼續深化教育合作,加強院校和學生交流,為中國中亞合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中方愿向中亞五國提供更多培訓和獎學金名額。 各方認為,有必要保持定期舉辦人文交流活動,如展覽、音樂會、演出、體育活動等,并廣泛吸引青年參加。各方指出,“偉大絲綢之路的新時代”中國-中亞青年論壇對建立和擴大中國中亞民眾經常性交往具有重要意義,對舉辦中國-中亞青年才俊論壇的倡議表示歡迎。 六、中方愿同相關中亞國家開展高科技領域合作,包括遙感、測繪等衛星運用。 七、為更好解決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中國愿同相關中亞國家分享減貧和荒漠化等領域治理經驗,包括探討在該領域制定計劃、實施項目。 八、各方愿每兩年舉辦一個合作主題年,助力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 九、中方歡迎中亞國家通過“中亞-2040”地區合作發展構想。 各方探討了制定中國-中亞機制成員國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可能。 十、各方確認2025年6月在阿斯塔納舉行第二屆峰會。 十一、各方感謝中方高水平舉辦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