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臺預報,6日至8日新一股強冷空氣自北向南影響中東部,帶來大風降溫天氣。中央氣象臺6日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和大風黃色預警。
蛇年首次寒潮到底有多冷?不少人出門被風吹得瑟瑟發抖,但實際溫度卻沒有體感溫度那么低,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又該如何做好防護?快來聽聽氣象專家怎么說。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博宇告訴記者,近期雖然已經進入立春節氣,然而對于居住在長江以北的人們來說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冬季。根據氣象資料統計,寒潮出現的時間,最早開始于9月下旬,結束最晚是第二年5月份。一般來說,春季的3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是寒潮活動較為頻繁的時段。
通常一次冷空氣過程降溫的幅度與向南侵襲的冷空氣的強度有關。此次寒潮過程,蒙古冷高壓發展較為強盛,冷高壓主體已南壓至江漢江淮一帶。此外,此次寒潮過程發生前,我國中東部出現了小幅回溫,寒潮入侵后,就造成了比較明顯的降溫。
2月7日,在天津市南開區,外賣小哥在大風中送餐。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受寒潮影響,預計2月7日8時至2月8日20時,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南部、黃淮等地過程降溫6~8℃,其中,黃淮南部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達10℃以上;南方大部地區降溫4~6℃,其中,江淮、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8~10℃,江南中東部局部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8日早晨,最低溫度0℃線將南壓至貴州南部至江南南部一帶。另外,青藏高原北部、川西高原西部等地氣溫也將下降6~8℃。此次寒潮主要影響時段是6-7日,8日起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逐漸升溫。
除了降溫,此次寒潮多地還伴隨大風,預計2月7日8時至8日8時,黑龍江西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和遼東半島、內蒙古中東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5~6級、陣風7~8級的偏北大風,其中,內蒙古東部、華北北部、山東等地的部分地區最大陣風可達9~10級。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評論截圖)
“被風吹得瑟瑟發抖”“冷風鉆進胃里”成了這兩天不少人的直觀感受,但查看實際溫度時,往往會比體感溫度要高,這又是為什么呢?陳博宇表示,風寒效應是指風加速人體熱量散失的現象。人體在無風時,周圍會形成一層溫暖的空氣層,起到保溫作用。但當有風時,這層空氣被吹走,冷空氣直接接觸皮膚,加快熱量流失,導致體感溫度下降。風速越大,熱量散失越快,體感溫度越低。氣溫越低,風寒效應越明顯。濕度高時,風寒效應更強,因為潮濕空氣導熱更快。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公眾號)
風寒效應對戶外活動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寒冷地區。風速大時,即使氣溫不低,體感溫度也可能很低,增加凍傷和失溫的風險。陳博宇表示,通過適當的穿著、保護暴露的皮膚、注意保暖、避免長時間暴露、保持干燥、飲食調節和了解天氣預報,可以有效防護風寒效應,減少寒冷天氣對身體的負面影響。(記者袁晗 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