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從3月3日開始,多彩貴州網聯合南方網、西部網、東南網、南海網、中國江蘇網、青海新聞網、黃河新聞網、紅網、潮新聞、津云、廣西云、長城網、四川新聞網、寧夏新聞網、荊楚網、大河網、每日甘肅網、大江網共同推出“山河共錦繡”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我們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穿越山河綿延,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發展的錦繡畫卷。
本期推出《非遺共織錦繡中國,太精美了》。
【貴州苗繡】
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是苗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鮮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繡、蠟染等成為這個村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苗繡在2006年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2月3日,在貴州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畢節市黔西縣(現“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精美的苗族傳統服飾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浙江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茶的手工炒制要經過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等“十大手法”才可完成。2008年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途經炒制龍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創產品攤位,習近平總書記上前觀摩,鼓勵他們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廣東潮州文化】
有著“嶺海名邦”美譽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潮州木雕、潮繡、潮劇、潮州音樂、木偶戲等非遺項目,都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潮州市考察,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并殷殷囑托“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福建沙縣小吃制作技藝】
沙縣小吃是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是與福建三明閩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千年之后,在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沙縣小吃榜上有名。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村——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產店里、村民家門前,同鄉親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業。
【廣西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
柳州小米粉大產業,不僅帶動當地30多萬人就業,還成了名揚海內外的城市名片。2021年,柳州螺螄粉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詳細了解螺螄粉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一大實招,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住質量安全關,推進標準化、品牌化。要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青海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是藏、回、漢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交融讓這里繁衍出許多藝術精品,藏毯便是其中之一。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統手工織造品,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在生產車間,習近平總書記察看原材料、生產流程、產品展示,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的保護傳承,對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表示肯定。
【陜西綏德傳統文化】
“秦漢名邦”歷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薈萃。綏德這塊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石雕、剪紙,綏德平安書、陜北秧歌等代代相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就像用老鋤頭夯到陜北黃土里。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對當地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表示肯定。看到鄉親們扭起妙趣橫生的陜北大秧歌,他稱贊說:“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
【山西平遙非遺】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歷史悠久,這座古城孕育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非遺技藝,其中包括唐代就聞名遐邇的推光漆器、位列中國四大名醋之首的山西老陳醋,以及擁有上千年歷史底蘊的平遙牛肉等非遺品牌。
2022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走進平遙牛肉店、推光漆器店、東湖老醋坊,了解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開展特色經營情況。他指出,要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保護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寶,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指山是海南黎族、苗族世居地之一,千百年來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以黎錦等為代表的非遺技藝,不僅生動地反映了黎族民眾的人文精神內涵,更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走進五指山腳下的黎族村寨毛納村,在察看了黎錦、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后強調,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江蘇蘇繡技藝】
蘇繡,為蘇州刺繡的簡稱,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于蘇州城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省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步行察看古街風貌,觀看蘇繡制作。看著心靜如水地飛針走線,聽聞四代人傳承的故事,總書記十分感慨:“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天津歷史文化】
泥人張美術館坐落于天津市南開區的古文化街上,天津泥人張彩塑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品,始創于清代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99年的歷史,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古文化街,走進泥人張店鋪。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道,一代代接續的工匠精神,讓文脈得以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