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層主要指處理器、芯片等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能力;技術層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技術平臺等通用技術;應用層是指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實際應用主體。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詳細]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3日表示,中核集團今年初完成230兆電子伏質子治療核心部件研制,具備總裝集成條件,未來有望進入臨床應用,造福癌癥患者。 [詳細]
這些年來,面對巨大的捐贈器官缺口,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夠通過各種技術,構建更加復雜的人體器官——比如由干細胞培育的人造腎臟、由心臟泵和干細胞相結合的人造心臟以及通過對器官成像、選取合適的細胞材料來打印成型的3D生物打印。 [詳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李洪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運載火箭“長征家族”有望在2020年、2030年各添一位“新丁”。 [詳細]
工信部在“2018年全國無線電管理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做好無線電頻率使用許可工作,研究制定5G系統中頻段頻率使用許可方案及基站設置管理規定,適時發放5G系統頻率使用許可。 [詳細]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復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詳細]
“嫦娥四號將首次著陸月球背面,極具發現性。通過向地月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枚中繼衛星來中轉通信,讓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處于地球和中繼衛星之間,可以有效解決通信和測控問題。 [詳細]
2月2日,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被送入太空,這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 [詳細]
2017年5月10號,中國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一股來自海底深處的氣體迸發出橘紅色的熊熊火焰,當這團照亮南海海面的火焰燃燒60天后,中國也向全球宣布:中國首次可燃冰試采在產氣時長和產量兩個領域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試采獲得空前的成功。 [詳細]
2018年,我國運載火箭將實現海上發射“首秀”。記者27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今年將執行5次發射,包括4次陸上發射和1次海上發射。 [詳細]
人均能耗比“和諧號”降低17%、84%的技術標準按照中國標準生產、1000多項發明專利構成技術體系……丁榮軍介紹,目前我國在高鐵領域的研究正駛入創新的“無人區”。 [詳細]
俄媒稱,根據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開始研制近地載荷超過140噸的運載火箭“長征九號”。一些文章已經稱它將是對伊隆·馬斯克重型運載火箭“獵鷹-9”的挑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