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于6月11日17時38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再度“飛天”的英雄、歷盡艱辛的追夢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且看他們的“神十”航天夢……
聶海勝:再度飛天的英雄航天員
![]()
![]()
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聶海勝。 秦憲安攝
聶海勝,男,漢族,湖北省襄陽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新歲月無痕。
坐在聶海勝面前,這是我們能想到的第一個詞。
他身材挺拔,笑容憨厚,一如8年前。
2005年那個秋季,41歲的他在神六飛行中度過了115個小時。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將再次以指令長的身份率領神十乘組飛向太空。
擁有“英雄航天員”稱號和少將軍銜的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對人們的疑惑:為什么還要飛?
“飛行是我的職業,我的使命;無論將軍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榮。”聶海勝說,只要我還能飛,就要做好一切準備;只要任務需要,就當義無反顧。“誰說拿了一次獎牌的運動員就再也不參加奧運會啦?”
人們的另一個疑問隨之而來:他還能飛嗎?
執飛神十,聶海勝將成為我國飛向太空的最年長航天員。
“國外五六十歲的航天員多著呢!”聶海勝說。進入中國航天員大隊15年以來,他的各項訓練和體育鍛煉從未間斷。面對每一次新的任務,選擇一如既往——學習理論知識、苦練操作技能、參加乘組選拔,他入選了自神舟五號以來每一次任務的飛行梯隊。2005年第一次飛天以來的8年間,當他的普通同齡人經歷著正常的生理衰退時,聶海勝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骨骼代謝變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無法相比。
這是一項屬于聶海勝的中國紀錄。這是一個職業航天員時刻準備出征的狀態。
2013年4月,聶海勝以優秀成績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他還將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巨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
一年前,劉旺手控操作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時,聶海勝在地面提供技術支持。這一次要自己上陣了,他很有信心:“壓力肯定有,但我們經歷了千錘百煉,絕對不會被壓力打垮!”
這是名副其實的千錘百煉: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已超過2000次。結果表明,他的對接操作越來越精準,穩定系數越來越高,準確率基本達到百分之百。
“他性格沉穩,愛思考,不僅從不缺席每一次訓練,還經常參加設計師和技術人員的研討會。”航天員訓練中心總設計師姜國華說。
“他會隨時隨地問一些非常難的問題,讓我們措手不及。”王亞平說,“他對自己要求更嚴格,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有他在,什么都不怕。”
與神六飛行相比,這次任務復雜得多。乘組的信心來自載人航天工程的成熟,來自在多年訓練中鑄就的飛行能力,也來自三人在“老大哥”帶領下滿滿的默契。
執行任務前,航天員中心為乘組進行了一次心理測試,要求三個人輪流上陣,共同在黑板上完成一幅畫——三人之間不能有任何交流,繪畫隨時有可能被打斷,換上另一個人。
張曉光第一個動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張曉光:歷盡艱辛追夢人
![]()
![]()
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張曉光。 秦憲安攝
張曉光,男,滿族,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5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8年8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中隊長,安全飛行10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1985年,要去錦州市區參加招飛考試的張曉光匆匆趕到縣火車站,卻發現同學們早就乘汽車出發了。原本扭頭就走的他,被另一個遲到的同學拽上了火車。
28年后,這個曾經因為錦州城市太大而害怕迷路的農村少年,將在距地球300公里的無際太空踏出一條壯麗飛天路。他終于可以去看看深邃的太空,看看美麗的地球,看看星星是不是真的閃亮,一如他從未放棄的夢想。
2013年4月,47歲的張曉光以優秀成績入選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他的飛天路,走了整整15年。
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前,張曉光已是空軍某飛行大隊中隊長、一級飛行員。像他的許多航天員戰友一樣,選擇意味著舍棄,意味著風險與挑戰,意味著漫長的等待。
一次次參加選拔,一次次抱憾落選,一次次為戰友祝福、壯行,一次次把自己關進辦公室默默獨坐,張曉光流過淚,擦干眼淚又進了訓練場。
“如果說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挫折也是;成功者其實不僅僅是從不失敗的人,更是從不放棄的人。”他把挫敗比喻成太陽初升時的幾片云彩,“當我從自身查找到不足、制定好改進計劃,陽光就暖烘烘地照在我身上,心里充滿了希望。”
多年來共同訓練生活、即將并肩飛天的戰友聶海勝說,張曉光很執著,為了事業自始至終堅忍不拔。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記得,初進航天員大隊時,張曉光的低壓缺氧耐力檢查沒有一次性通過,心里有些陰影,頭兩三年一檢查這個項目就會出點問題。他沒有氣餒,反復揣摩、練習,狀況越來越好。
有人不理解這種堅持。張曉光指著藍色航天工作服上的徽標:“這是國旗,這是我們的任務標。把航天服穿在身上這一刻,我覺得非常自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神十飛行中,張曉光的主要任務是輔助指令長實施手控交會對接,確保指令發送的時效性和準確度。而作為交會對接的備份航天員,他在地面進行的模擬訓練已經超過2000次。
即使在神舟九號飛行突破手控交會對接技術之后,這一操作仍然是世界航天活動公認的高難度、高風險環節,對乘組協同配合要求極高。
訓練中,張曉光和聶海勝偶爾也有爭執。王亞平急了,一臉嚴肅地勸說:“哎呀,你倆別吵了!”每到這時,兩人會同時看著亞平,撲哧笑了。
在張曉光看來,三個人的默契配合讓繁重的訓練變得愉快。“我們能組成乘組,是一種緣分,彼此間的承諾和信任就是我訓練的動力。”聶海勝和王亞平則將張曉光比作團隊的“開心果”。熱情、開朗、愛開玩笑,有他在,氣氛就特別輕松。
太空授課環節中,張曉光還將擔任攝影師,用手持攝像機拍下授課畫面,實時傳回地面。
“推拉跟進這些基本知識好學,但用一個鏡頭講述長達40分鐘的完整故事,就得好好動腦筋。”他反復練習拍攝技巧:哪里該給個特寫?什么時候要換個角度?能不能再往上跟一點?臨時上陣的業余攝影師,對自己的要求一點也不業余。“這是任務賦予我的責任,我必須全力以赴。”
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張曉光希望15天的太空之旅豐富多彩。他要用攝像機和日記本記錄下飛行故事,返回后講給家人、朋友,講給仍然懷揣飛天夢想等待的戰友們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亞平: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
![]()
![]()
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 秦憲安攝
王亞平,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60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近三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像很多中國人一樣,王亞平的太空夢源自10年前楊利偉飛天那一刻。
那時,23歲的王亞平還是一名加入空軍飛行部隊剛兩年的運輸機飛行員。睜大眼睛看直播時,一個念頭瞬間擊中了她:中國有男飛行員,也有女飛行員;現在中國有了男航天員,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
她沒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會以中國女航天員的身份遠征太空;僅僅在戰友們面前講過飛行計劃的她更沒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會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講授失重環境中的物理現象,王亞平對即將進行的授課充滿信心。準備教具,研習實驗內容,了解心理知識,她的備課細致入微。
除了太空授課,在神十飛行中,王亞平還將負責飛行器狀態監視、空間實驗、設備操控和乘組生活照料。飛船與目標飛行器實施交會對接時,作為備份操作手,她要在每一條指令發送前準確判讀數據,對操作進行提醒和讀秒。千百次訓練和兩年多的等待,這是她一直為之準備的時刻。
張曉光說,亞平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課一定會帶給大家驚喜。
聶海勝說,她是個要強的女孩兒,有時候我們想幫她,但基本插不上手。
被同伴們稱為“小姑娘”“女孩兒”的王亞平,是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80后”。
“生活中他們把我當作小妹妹一樣照顧,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為可以和他們并肩作戰的戰友。”王亞平說,“我想讓大家看到,我們‘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戰的一代。”
一年前的神九乘組選拔,成績同樣優秀的兩名女航天員中,最終只有一人能成為中國首位飛向太空的女性。王亞平以微弱之差落選。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記得,王亞平幾乎沒有停頓即投入到后續訓練中,那么平和,那么堅強。
王亞平出生于山東煙臺的農民家庭,家中還有一個小她7歲的妹妹。也許是在自幼干農活的經歷中學會了堅韌,也許是在多年熱愛的長跑之路上磨礪出隱忍,王亞平總是比同齡人懂事早。
初中畢業,家里人希望王亞平讀中專,不愿放棄大學夢的她背著家人報考高中。高中畢業那年趕上空軍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原本想當醫生或律師的她被飛行員職業深深吸引,一路過關斬將進了軍校。
第一次跳傘,8個女同學看著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興奮不已。指令一下,一個接一個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著跳第二次,機艙里突然間鴉雀無聲——第一次的新鮮與好奇褪去后,襲來的是恐懼……那天返回的車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亞平和戰友們一樣淚流滿面。
9年駕駛運輸機馳騁藍天,王亞平安全飛行1600小時,出色完成奧運會開幕式消云減雨、汶川抗震救災、山東抗旱等任務。
2010年5月,王亞平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超重訓練最為艱苦。剛加入航天員隊伍時,王亞平一直沒能突破二級,身體的極限讓她難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們討教,一面加班加點增強心血管和肌肉練習。第二年,超重訓練成績輕松達到一級。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王亞平喜歡攝影,愛聽音樂。在滿是男選手的籃球場上,她還是進球率很高的優秀前鋒。
為了在太空授課中實現最好的實驗效果,王亞平和乘組在地面進行了多次演練。
實驗不成功怎么辦?王亞平答:“實驗做出什么樣,我們就講什么現象唄。面對浩瀚宇宙,其實我們都是學生。”
在結束神十飛行之后,這位一心要探尋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還有個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頓飯,逛逛街,看一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