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蛟龍助“中國夢”實現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6月11日報道】中國繼續征服太空的旅程,開始了該國航天史上第五次也是歷時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任務。
進入軌道之后,預計神舟十號飛船將與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實現交會對接,航天員還將在天宮一號上進行實驗。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是在去年6月的載人航天任務中完成的。今天開始的這次任務將歷時15天,其中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組合體將運行12天。航天員還會讓征服太空的任務更貼近民眾,給學生進行太空授課。
航天計劃反映了中國幾十年來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以及中國希望在各個領域都成為世界大國的心愿。
【香港《成報》6月12日文章】 題:應用飛行重大突破建空間站神十奠基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將標志著我國載入航天第二步任務的第一階段全線完美收官。中國在具備太空運輸工具的核心技術后,將轉入太空實驗室和空間站建設階段,為在2020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做好充足準備。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任務,都是為了驗證飛船自身的技術,神舟九號突破并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作為空間站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的能力。目前,神舟十號飛船的任務不再是試驗,而是將執行“太空班車”任務,為空間站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保障等。這意味著中國將擁有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這是中國航天科技的又一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搭載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母船日前從江蘇江陰起航,執行為期103天的科研任務,將搭載包括香港學者在內的科學家下潛,更可能實現再次天海對話。
去年6月,我國在一天之內誕生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今年6月又是同步進行新的挑戰,這絕非偶然,其中不無決策層的特別用心。“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技術上擁有三個領先優勢:一是先進的近底自動航行功能和懸停定位功能;二是高速水聲通信功能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語音、圖像、文字等各種信息;三是裝備的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很大,保證水下作業時間。此次出海肩負重大科研任務。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一直是中國人的兩大夙愿。祝愿“神十”和“蛟龍”順利完成艱巨任務,取得預期成果,助力實現“中國夢”。
或將改變太空開發格局
【日本新聞網6月11日報道】中國今天成功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消息引起日本媒體的廣泛關注。
《讀賣新聞》報道指出,中國的宇宙開發不僅是為了揚國威,更重要的是對企圖將空間技術轉變為軍事技術的美國的一種牽制。中國今年還計劃向月球發射探測器,以獲得月球降落和巡視區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信息。這顯示中國的宇宙開發技術有了較大進步。
日本亞洲通訊社報道說,習近平時代將是中國宇宙事業發展的輝煌時代。
今后10年,中國不僅將最終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更重要的是,中國將掌握世界最先進的空間技術。美俄等國受經濟問題影響,在宇宙開發投入上遇到困難,在此情況下,中國每年巨額的投入將保證其最終成為宇宙開發強國。
【《日本經濟新聞》6月12日報道】美俄日與歐洲航天局成員國等16國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將于2020年停止運行。如果中國的空間站取而代之,則太空開發的格局可能將發生變化。
中國開發太空的目的在于宣揚國威,以及將空間技術轉為軍用以牽制美國。中國將在年內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以獲得月球降落和巡視區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信息。
2012年底,中國開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和導航服務。
泰國和巴基斯坦等5國決定采用這一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不斷拓寬應用范圍。
日美等國正防范中國將太空技術轉用于軍事。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宣布成功發射高空探空火箭,之后不久美國國防當局人士指責“中國在為開發反衛星武器(ASAT)進行試驗”。
【埃菲社北京6月11日電】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后建成該國第一個永久性空間站。而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停止使用,因此幾年后中國將是唯一擁有永久性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10年前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有能力向太空輸送航天員的國家。盡管與華盛頓和莫斯科相比,中國在這方面落后了數十年,但發展極為迅速。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1日報道】北京的目標是到2020年前后擁有自己的空間站,并把人送上月球。國際空間站預定于2020年停止使用。這將使中國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這種存在的國家。國際空間站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航天局成員國等多國聯合參與的一個項目,中國并不是其中一分子,主要是因為遭到美國的反對。
美熱議是否與中國合作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6月11日報道】隨著中國太空計劃迅速發展,很多人在討論,美國是否應該考慮在太空科學和探索任務上與中國進行史無前例的合作。
在華盛頓,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人擔心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的太空計劃最終可能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
德勤中國研究與洞察力中心的杜志豪說,美國航天局(NASA)可能不愿與中國分享美國的技術和知識,以幫助中國縮小與美俄的差距。
杜志豪說,美國如果愿意合作,將可能大大加快中國的技術發展,助其彌補幾十年的技術差距,這也許就是美中很難在這一領域進行談判的原因。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美中太空合作有好處。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說,“一定程度的接觸”對美中兩國都有利。
盡管美國不太可能同意與中國進行大規模合作,例如讓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但有人認為,一些有限的合作計劃,例如太空垃圾清理,將是不錯的開端。
太空題材作家麥克·沃爾說,中美太空合作的空間是無限的。他說,宇宙浩瀚無邊,探索成本很高,“如果我們要探索宇宙,僅憑一個國家是不可能做到的”。
【美國探索新聞網站6月11日報道】美國國會禁止美國航天局(NASA)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協作和合作。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一直帶頭指控NASA向中國轉讓技術。
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的專家格雷戈里·庫拉茨基說:“我理解沃爾夫的擔憂,但我認為他的做法會適得其反。”庫拉茨基說:“禁止NASA與潛在的中國同行進行接觸,只會讓中國航天界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的一些人擁有更大的權力,同時極大地削弱中國航天界持國際立場的群體的聲音。”
【美國《一周》周刊網站6月11日文章】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莉薩·格羅斯曼指出,中國致力于發展太空計劃,從其不斷增長的太空預算中可見一斑,而美國航天局的載人航天計劃卻由于預算限制和政治上的心血來潮而苦苦掙扎。
漸漸地,與中國的太空競賽將是幾乎沒有其他人參加的比賽。
【英國《衛報》網站6月11日報道】一些人不明白,在國內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食品安全、污染等——需要處理之際,中國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錢探索太空?
神舟十號航天任務又一次展示了中國不斷增長的太空實力,而且在神舟十號發射之際,美國的載人航天卻因為預算限制和發展重點的轉移而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