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大部地區都進入主汛期,多個省區都遭受了集中強降雨的襲擊。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從21日夜間開始,包括四川盆地中西部、甘肅東部、陜西中部和西南部的川甘陜一帶,將進入本輪強降雨鼎盛期。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而就在幾天前,陜西省延安市遭遇十年來最強的一次降雨過程,一個星期下了一年的雨。《經濟半小時》記者前往延安記錄了當地的災情。
一、延安:10天降雨量超1年 城市癱瘓損失超20億
7月3日至7月18日,陜西省延安市遭遇自1945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過程最長、強度最大、暴雨日最多且間隔時間最短的一次持續強降雨,超過百年一遇的標準。全市累計降雨量130.5—528.7毫米,是歷年同期降水量的2—8倍。
由于持續強降雨,造成土壤水分極度飽和,引發小面積大范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多處道路通訊電力中斷,庫壩告急,農田淹沒等重大災情。
延安市副市長楊霄告訴記者,7月3日—4日,延安市平均降水值超過50毫米,中途停止一天,7、8日又迎來一個降雨過程。11日晚,全市大范圍強降雨,他的手機數次接到持續多次降雨的信息。截至當日凌晨5點,延川的降雨量達到110多毫米。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地方可能要發生大的災害。他隨即拿出手機撥打延川縣書記、縣長的電話,兩位干部稱當時已經在救援現場,滑塌也已經發生。
7月12日10點鐘,延安市寶塔區棗園路圣地大劇院后山山下5間窯洞突然坍塌,延安消防特勤中隊立即投入救援,經過2個多小時奮力搶救,5名群眾被先后從廢墟中挖出,經醫務人員確認,其中4人已經死亡。
7月13日7點多鐘,延安市卷煙廠后山山體大面積滑坡,造成房屋倒塌,2名群眾被埋壓,救援人員調來挖掘機趕赴現場協助,對樓外泥土進行清理,隨后再進入樓房內部利用鐵鍬挖掘泥土,經過5個多小時挖掘,被困群眾被找到,經確認,2名群眾已經死亡。
7月13日12點多鐘,延安市大砭溝文二村后溝400米處有一名殘疾人被困。由于連日的暴雨使得山上道路和不少民房坍塌,大部分居民都已轉移,但這殘疾人因為行動不便仍在山上窯洞居住,因道路被掩埋,救援難度極大,延安消防人員利用多功能擔架、救援繩索和二結拉梯立即趕赴山上進行救援,此時依舊雨水不斷,被沖垮的路旁不斷有沙石滾落,情況十分危急,救援人員把被困群眾固定在擔架上向山下轉移,最終,這名群眾被成功轉移到山下安全地帶。
7月13日16點鐘,位于延安市東關街黑龍溝龍勝小學后山,因山體滑坡造成3人被困,情況緊急。消防官兵到達現場,經勘察發現,被困山上有2名老人和1名重病患者,居住的窯洞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急需撤離山下,但下山道路因滑坡無法繼續通行,并有繼續發生滑坡的可能,情況十分危險,且病重的群眾下肢癱瘓無法行走。救援人員用擔架將重病員固定牢后,利用拉拽大繩斜下的方式移至山下,同時將其余2名老人成功轉移。
延安市消防支隊隊長魯德現告訴記者,按照地質結構來講,依山而建的樓房、土窯洞坍塌的情況較多,眾多群眾被困,還有群眾因泥石流被埋壓。此外,許多群眾因山路坍塌而被困在山上,一時難以下山。得知這些情況,他們立刻出動官兵進行營救。
面對這次強降雨造成的災情,延安消防支隊立了20個搶險救援小組,從7月8日凌晨到7月18日8時,延安市消防部隊共出動車輛179臺次,官兵1282人次,參加搶險97起,營救被困群眾80人,疏散轉移群眾1188人次。
魯隊長對記者說,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便緊急出動。他們首先搜救受災群眾,接著對滑坡地帶進行排險。對有些還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園的老百姓,他們積極做工作,用擔架將行動不方便的老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截至7月18日16時,延安市全市13個縣區、156個鄉鎮、社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到58.14萬人,延川、寶塔、安塞、延長、志丹、子長、吳起、宜川8個縣區災情最為嚴重。因山體滑坡、房屋倒塌,致使26人死亡,121受傷,共發生山體滑坡5799處,房窯倒塌10669間,其中,民房10428間,涉及4323戶,嚴重損壞18450間,其中民房17955間,涉及8008戶。農作物受災47.9萬畝。
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還損壞干線道路路面51.9公里、路基47.5公里、橋涵44座、縣鄉公路路面182.7公里、路基319.8公里、橋涵309座,農村道路路面478.4公里、路基554.2公里、橋涵551座。造成210國道延安至延川段、富縣至甘泉段,206省道延安至安塞段,205省道延安至延長段道路一度中斷。延安蟠龍段鐵路路基滑塌,造成20余趟旅客列車臨時停靠14到17小時,大批旅客被困。延安飛往各地的航班也一度被迫取消。
暴雨還造成延安全市有1683跟電桿倒桿,253處斷線,1100余座變壓器損壞、導致11萬多用戶供電中斷。供水管網受損19.6公里,泵站受損27個,延川、延長、吳起、志丹、甘泉等5個縣城供水管網受損,延川縣城連續4天停水。13處天然氣管線斷裂,部分地區通訊中斷,城市許多地方出現內澇。
7月12日志丹縣杏河鎮牛寨村長慶采油一廠輸油管線破裂原油外泄,導致延安城區供水水源王瑤水庫水質污染,7月14日志丹縣吳堡中心社區雙廟村長慶采油一廠單井管線破裂,泄漏原油2立方米,7月12日和15日,延長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安永線余家坪至永坪段先后兩次斷裂,發生原油泄漏,造成永坪河河流污染。
暴雨、泥石流造成受損淤地壩251處、水庫16座、渠道3046米、灌溉輸水管道1270米,12公里河堤垮塌。延安新聞紀念館、新華社編輯部舊址、解放軍編輯部舊址、陜北公學舊址等近百處革命舊址不同程度受損。
二、消防隊苦口婆心勸老人轉移 安置點課桌變床鋪 出入嚴格需登記
陜西省延安市遭受持續強降雨襲擊。這次降雨是自2002年以來,延安出現的范圍最大、強度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強降雨過程。降雨誘發的山體滑坡造成了27人遇難,公路、鐵路運輸也受到嚴重影響。如何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成為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工作。
7月12日早上8點鐘,延安市發布了撤離危險區域群眾的緊急通知。加強對病險庫壩、危窯危房、易滑坡地段、低洼易澇地段等重點部位安全隱患排查,對在隱患區域居住的群眾,特別是姚江居住在有隱患的土窯、石窯中的群眾一律搬出,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對隱患排查和群眾撤離工作實行包片、包村、包戶、包人的辦法,迅速全部撤離危險區域群眾。
延安市水務局副局長馬建民告訴記者,這次強降雨百年不遇,而群眾已經對那里的生活產生了感情。在撤離過程中,寶塔區、蘭家坪一帶的老人都不愿意撤離。
7月17日,延安消防支隊接到報警,寶塔區清涼山的兩位老人被困家中,但由于行動不便,一直不愿意撤離。
采訪當天,市消防中隊特勤中隊隊長劉權全對記者說,政府預計當晚會有大暴雨,甚至發生泥石流災害,導致老人無法安全撤離,故要求他們在當晚之前把老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一位擔架上的老人已經94歲高齡,為了保證老人的安全,安置點的工作人工勸說家屬把老人送往醫院。
經過勸說,家屬終于同意把老人送往醫院安置,隨后,老人被救護車送到了附近的醫院。
劉隊長告訴記者,許多群眾認為房屋不會發生圍窯倒塌。但是根據他們對地質情況的勘察,認為房屋有倒塌的可能性,所以立即對群眾進行了轉移。據他們了解,有些房屋在群眾撤離后就立刻倒塌了,而有些則是在群眾撤離后的第二天倒塌。
在采訪時,楊副市長對記者說,全市分別有一萬多孔窯洞、民房倒塌,80%-90%是撤離中和撤離后發生的。由于他們及時地撤離,所以避免了一場重大人員傷亡事件。
截至7月18日,全市共緊急撤離群眾16.6萬人,其中,寶塔區撤離52889人。果斷地撤離是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如何妥善安置這些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成為了另一個難題。
為此,楊副市長表示,能投親靠友的群眾可以投親靠友,沒有投親靠友條件的他們將集中安置。
記者注意到,在安置點延安市東關小學,安置了附近危險區域轉移下來的群眾600人左右。下午5點半多鐘,工作人員開始統一供應晚飯。
延安市北關小學是另一個安置點,學校原來的教師現在仍然擔任班主任,而管理的學生變成了受災群眾,在那里,教師、社區干部、醫護人員、志愿者組成了分工嚴密的工作組維護安置點的正常運轉。學校原來的教室,如今也變成了災民的臨時住所,課桌被拼成了一張張床鋪。
寶塔區市場溝社區黨總支書記艾莉娜指著一張床鋪告訴記者,這張床一般睡兩個人,大一點的可能要睡8、9個人。
艾莉娜負責那個安置點的工作,學校里安置了5、6百名受災群眾,每天她要做大量繁瑣的工作。
艾莉娜告訴記者,老師們都非常辛苦,一般由兩個老師輪班倒,共同負責一個教室。不僅如此,他們還負責每天打飯,以及群眾的生活指導及幫助工作。遇到什么情況,都需要他們向學校匯報,與學校的辦事處進行協調。
由于擔心受災群眾擅自回到自家的危房中,安置點采取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他們給每位群眾發了一個小牌,類似于身份證。出入安置點都要登記,需將每天出入的時間、地點、原因等寫清楚。登記后,負責的老師將信息及時反饋到社區的山體警戒點處,那里有專門的人員監控群眾是否按時返回。所以算下來,每個人請假要過四道關。
朱甜甜是這個安置點的一名志愿者,在當地她經營一家健身會所,延安發生災情后,朱甜甜立即組織員工投入到救災活動當中,近幾天,險情漸趨穩定,撤離工作也基本結束,現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安置點安撫受災群眾。由于災情突如其來,集中安置的5、6萬受災群眾每天的吃飯問題是當地政府面臨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朱甜甜主動承擔了協調這個安置點5、6百人一日三餐的任務,每天她都要聯系當地餐飲企業為受災群眾免費提供飲食。
19號當天的晚飯已經聯系好,但是安置點要組織安全培訓并對各教室進行消毒殺菌,原本訂好的5點半晚飯時間要往后推遲。晚上5點多鐘,朱甜甜又趕到了提供晚餐的黃土情飯店。
朱甜甜和侯經理來到了飯店的后廚,飯餐已經基本齊備了。采訪時,他們告訴記者,原材料在前一天的下午就已經采購完畢,確保了新鮮度。當天下午4點半便開始準備晚飯了。
5點半鐘,黃土情飯店的送餐車準時出發,朱甜甜也開始往學校趕。她對記者說,每次順利把飯菜發放下去的心情比她平時賺了多少錢都高興。她最擔心的是飯菜的衛生不達標,使得群眾遭受病痛之苦,所以對衛生狀況十分重視。
晚上6點多種,一份份熱騰騰的飯菜被送到了北關小學安置點的受災群眾手中。
三:反思:貫徹落實“居民下山”工程 增加預報頻率刻不容緩
目前延安市共設立了740個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受災群眾近5萬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全力保障受災群眾救災物資供應,緊急下撥救災資金6294萬元,棉被31250床、帳篷5350頂,折疊床1700個,彩條布52.4萬平方米,應急燈1700個,確保安置點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臨時住所,有病得到及時救治。那么地處黃土高原,干旱一直以來都是延安的首要災害,此次強降雨天氣又給當地帶來怎樣的反思呢?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屬于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干旱一直以來都是延安的首要災害,然而今年7月以來,延安出現了自1945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從未有過的暴雨天氣,從7月1號到15號,除了6號以外,每天都有降水,7號以后更是出現了連陰雨,而通常延安的連陰雨出現是在9月份,7月份的降雨天氣以強對流形式出現。
延安氣象局局長趙榆飛指著臺風的移動路徑圖告訴記者,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大陸,臺風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動導致高壓一直維持穩定少動,致使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一直影響延安。而復合帶就在河套上空。由此便形成了從7日到15日的連續陰雨天氣。如果沒有臺風,副熱帶高氣壓便會經常擺動,方向不定。
趙局長說,這次強降雨除了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也是前所未有的。過去1到16日這個時期的平均降水量是61.9毫米,而今年的雨量是歷史同期平均雨量的8.1倍。就延川地區而言,歷年來最大的一次降水出現在2005年,當時的降水量為159.1毫米,而今年的雨量是05年的3倍多。延川歷年的降水量平均是470.4毫米,而僅這10幾天的降雨量就達到了498.8毫米,簡而言之,十幾天下了一年的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暴雨并沒有形成洪澇災害,延安當地幾條主要河流都遠遠沒有達到警戒水位,而對老百姓生命和財產造成影響的其實是暴雨引發的地質災害。
延安市土地局副局長韓繼宏告訴記者,延安的地質結構屬于濕陷性黃土地質結構,比較疏松,黏性較差,再加上百年不遇的暴雨,所以給延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損失也比較慘重。比如在1360多處的地質災害監測點中,就有42處發生了變化,而新發現的滑塌有2290多處。
延安當地居民住宅很多是靠山而建、沿河而居,居住條件由歷史形成,但也給這部分居民帶來了安全隱患。
從2002年開始,國土部門就實施了災害評估體制,但是這一制度對于民用住宅并沒有強制性。
韓副局長對記者說,因為災害評估針對的是大型項目的居民,所產生的評估費用比較高,成本比建房費用高出幾倍,所以只能親自到現場去看,在認為安全的地帶建房。
由于沒有強制性,加上費用較高,居民再自建住宅的時候,幾乎沒有主動申請災害評估的先例,經過這次暴雨,針對這種情況,當地國土部門計劃出臺新的措施改善目前的狀況。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出臺一個政策,即嚴禁在山體危險地段審批居民住宅。
據了解,從2011年開始,延安市就啟動了“居民下山”工程和農村重點鎮新型社區移民搬遷工程。楊副市長告訴記者,在制定實施避災移民搬遷規劃過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個告別”,即告別窯洞、告別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段、告別高邊坡和告別窄溝地段,保證為群眾提供一個安全、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加快推進城鄉統籌步伐,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楊霄告訴記者,經過這次強降雨天氣的洗禮,延安要進一步增加預警預報頻率,深刻汲取這次強降雨災害的教訓,堅定不移地實施山體居民下山工程,從根本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降低損失。
半小時觀察:
由于政府撤離工作措施得當、組織有力,人員傷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減輕,但是這次強降雨造成的財產損失重大。據初步統計,延安市受災人口達到58.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1.9億元。全市因災死亡26人。而值得注意的是,這26人,幾乎都是因為暴雨引發的窯洞垮塌,依山而建的房屋被山體滑坡沖倒,而失去了鮮活的生命。依山而建,靠山而居。這種在陜北世代習以為常的居住方式,在這場自然災害面前暴露出了它的弊端。暴雨肆虐后給延安人留下的,是對依山而居現狀的重新認知和應對突發災難的緊急處理。生命的脆弱讓人們反思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自然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與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