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韓雙方就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達成的共識,第六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將于4月3日回歸祖國,4月4號將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安葬儀式。從2014年至2018年已連續五年成功交接589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
”群眾撕心裂肺的吶喊,道出軍民一家親的魚水情懷,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敬畏生命、尊重烈士、緬懷英雄的優秀民族。英雄之所不惜獻出寶貴生命,目的就是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所以,祭奠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牢記使命、砥礪奮進。
“當年,他們為我們犧牲;今天,請為他們做一件事”,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開啟“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活動,人民日報新媒體共同發起#尋找英雄#媒體行動,向全社會征集24位英烈的親人信息助力英雄回家。
1840年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擊碎清王朝的天朝迷夢,也開啟了中國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近代史。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中國人被貼上“東亞病夫”標簽,在自已的國土上面臨 “華人不得入內”的屈辱…… 山川不改仗英雄。
當日,蘭州市七里河區舉行“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2019年“我們的節日·清明”活動,邀請蘭州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現場為小學生講述蘭州戰役以及相關知識。除了為小學生講述身邊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當天的活動中,敦煌路小學的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表達了對英烈的哀思。
這是在西昌市殯儀館為犧牲的撲火人員敬獻的鮮花和哈達(4月2日攝)。在清明節這個具有家國情懷的節日里,緬懷為人民獻出生命的英雄,在逝去與銘記、在感恩與奉獻之中,我們賡續不斷向前的力量。
鄭福來深深記得,1949年10月1日,他以鎮公安委員、民政委員的身份帶領七八個工作人員到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鄭福來的義務講解始于1951年,20歲的他接待了美國友好人士,著名記者、作家愛潑斯坦,令后者多年后對盧溝橋歷史念念不忘。
今年3月2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央視新聞以及多家媒體共同發起了“尋找英雄”大型媒體行動,通過在這些遺骸遺物中發現的24枚可以辨識的印章,來為這些英烈尋找親人。為烈士尋親志愿者 石京秀:沒關系,如果不是您,我們今天來了也算是圓了一個愿望。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員 王春婕:有印象,那個印章比較特殊,好像帶設計的,有設計感的一個印章。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員 王春婕:就說從父親找兒子,兄弟姐妹找哥哥,到晚輩找長輩,真是一代一代地找。
2014年以來,我國先后五批迎回589具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讓他們可以安眠在祖國的懷抱。今年3月2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央視新聞以及多家媒體共同發起了“尋找英雄”大型媒體行動,通過在這些遺骸遺物中發現的24枚可以辨識的印章,幫英雄尋親,送英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