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通用語言” 讓世界“申愛”上海 體育,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體育,是跨越國家和地域界限的“通用語言”。像上海國際馬拉松這樣的頂級賽事,是一座城市面向全世界的演講。 隨著上海國際馬拉松賽逐漸走向成熟、國際影響力逐漸擴大,單2018年就吸引了超過6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跑者參賽。從2015年起,上馬開啟“從上馬跑向世界”的活動,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的友好城市馬拉松名單里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 2019年是上海和大阪結為友好城市的第45個年頭,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和大阪馬拉松互派45名跑者,作為見證和紀念雙方友誼的馬拉松大使。今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和巴黎馬拉松簽訂合作協議,同樣頗受跑者追捧的巴黎馬拉松成為與上馬結緣的新伙伴。巴黎馬拉松派出10名精英跑者體驗上馬的海派風情,上馬組織10人的陣容前往法國,參加來年的巴黎馬拉松。繼去年上馬與芝加哥馬拉松互派跑者的交流活動后,今年上馬和芝加哥馬拉松再次互相贈送10個參賽名額。 上馬不僅通過賽事給大家帶來快樂,也通過傳遞運動的競技魅力、通過國外優質賽事的合作,讓更多中國跑者、讓所有熱愛這項運動的人感受激情,傳遞跨越國家和地域界限的“通用語言”。 上馬一年一度的大幕雖然已經落下,但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無論是跑者、裁判、官員和觀眾,每一個從上海回家的人,都會成為一株蒲公英,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訴說在這座城市的所見所聞——這是最樸實無華的“社交網絡”,但又是最打動人心的國際傳播。 正如一位跑友完賽后在朋友圈感嘆,“在上海揮灑下汗水和淚水,讓我愛上了這座城市……” 上馬與上海的二十四年風雨同舟,不僅成為上海的一張靚麗名片,更讓全世界進一步領略這座城市的魅力、活力、動力和創新力。 馬拉松助力上海邁向“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從F1千禧站到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2019年射箭世界杯(上海站)、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賽、國際田聯鉆石聯賽上海站……一場場精彩的國際賽事,接連在上海上演。 縱觀世界知名大都市,幾乎都舉辦過頂級賽事。單以馬拉松的頂級賽事舉例,六大滿貫賽事分別屬于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和東京。 當下,上海的各類產品已經走向世界,世界的精英正在上海匯聚。每天,他們從實驗室、會議室和交易室中走出,散落在這座城市每個角落,他們對頂級賽事有著觀賞需求,對體育運動更有親身參與的需求。 在全球坐標系里,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更要看文化繁榮度。而體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育對城市公共服務和人文環境的提升作用巨大,在多個維度上影響著城市,甚至重塑著城市的品格。 從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莊泳在女子100米自由泳上為上海獲得第一枚奧運金牌后,至2016年第31屆里約奧運會,上海運動員在游泳(莊泳、楊文意、樂靖宜、劉之歌)、跳水(吳敏霞、火亮)、乒乓球(王勵勤、許昕)、射擊(陶璐娜)、田徑(劉翔)、拳擊(鄒市明)、帆船(徐莉佳)、自行車(鐘天使)等8個項目,獲得了19項次金牌,培養出13位奧運冠軍。 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發布全國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上海市國民體質達標率和國民體質綜合指數連續多次蟬聯全國第一。 上馬從呱呱落地,到茁壯成長,風風雨雨的24年歷程,也從多層面給予上海在舉辦重大國際賽事上學習、消化、吸收和再創造的時間窗口。 在上馬、F1、國際田聯鉆石聯賽這樣的頂級賽事“塔尖”之下,上海已經建成了一個從年初到年尾,從職業到業余,從青少年到成人的完整體育賽事體系;而遍地開花的全民健身場所、體育培訓中心和學校,共同構筑了上海體育人口的堅實“塔基”。 近年來,在土地稀缺的情況下,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根據《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的統計,上海的“健身環境”評分為80.8分,發展總體保持穩定。過去一年,市、區兩級政府在全民健身事業上總投入財政經費達28.6億元,較上年增長136.4%。 當運動從市民生活的點綴變成生活習慣,從生活方式變成生活哲學,上海也正朝著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邁進。 |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