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6月17日電 (鄭瑩瑩 郭超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1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在太空飛行數小時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而后3名航天員依次進入空間站組合體,開啟為期3個月的巡天之旅。 中國是繼美、俄后,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交會對接,是兩個航天器(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在空間軌道上會合,并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目前國際空間站里,主要是依靠對接機構來實現更大噸位的飛行器的組裝,過程就像“太空搭積木”,運載一個飛行器上天,再運載另一個,在太空搭建在一起,逐漸擴展。只有突破對接,才能開展空間站的建設,提供物資運送對接、人員天地往返等。 而當8噸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30多噸的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在宇宙“相遇”,將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載人飛船對接機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姚建介紹,神舟飛船自執行任務以來,已順利開展7次交會對接動作,其中包括5次載人對接。此次“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實現剛性連接后,兩個航天器之間會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通道,方便航天員穿過,因此對接機構要連得可靠、連得緊密;同時,對接機構還要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分得干脆”,特別是“神舟十二號”將首次度過長達3個月的載人停靠期,如何在停靠期滿后順利分離?任何風險都不容忽視。 專家介紹,在太空中,由于沒有空氣的阻擋,當兩塊金屬放置的距離過于接近時,就會自動焊接到一起,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冷焊”。為了避免“太空自動焊接”的情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對接機構研制團隊在對接機構上噴涂了一層特殊設計的“保護膜”,以起到阻隔和潤滑的作用。團隊做了長達6個月的地面試驗,來確保對接機構在長期對接鎖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安全可靠分離。 另外,為了確保對接平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對接機構研制團隊提出了首次在載人飛船對接機構上安裝可控阻尼器,用于吸收兩個航天器在對接過程中產生的巨大能量。這樣,對接機構可以緩沖上萬牛的撞擊力,不僅可以有效減輕對接過程中航天員的不適感,還可以有效保護對接機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透露,八院研制的對接機構已提前邁入產品化的進程,計劃每年投產五六套對接機構,在滿足目前飛行任務需求的同時,還保證有一定的存量。 據介紹,以往從生產、總裝到試驗,一套對接機構交付使用需要10個月,現在6個月就可以實現。同時,“批量化生產”也意味著有源源不斷的產品在進行交付,一旦臨時有發射需求,團隊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進行總裝測試,讓產品投入使用。(完) |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