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田婉婷)近日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青山綠水樂課堂”攜手“活字文化”與三聯書店在北京安徽會館舉辦“我們仨,有戲!”對話活動。著名導演郭寶昌和影視演員祖峰、跨界藝術家裘繼戎現身安徽會館,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對話。 郭寶昌帶著自己剛剛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了不起的游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登臺“說戲”;祖峰、裘繼戎兩位名角嘉賓,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寶爺”郭寶昌一起探討京劇藝術的無盡魅力。 因《大宅門》系列作品廣為人知的郭寶昌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戲迷”。5歲開始看京劇,如今80歲的郭寶昌坦言自己已經是有75年戲齡的“老戲迷”了。這幾十年,他不斷在思考京劇的各種問題。京劇究竟好在哪兒,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愛這門傳統藝術?帶著這些問題,熱愛和研究了一輩子京劇的郭寶昌與學者陶慶梅合作了新書《了不起的游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試圖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跟年輕人講述“京劇究竟好在哪兒”。 從藝歷程 肩負著歷史傳承責任 同時向往著流行文化 郭寶昌最大心愿,就是讓年輕人去看戲。他說,“據我所知,百分之九十五的年輕人不喜歡京劇,有些甚至一次也沒看過的。……說是老古董,是給老人們看的,咿咿呀呀聽不懂。這就太奇怪了,你一次京劇都沒聽過,怎么就知道不懂?” 當年創作京劇《大宅門》時,郭寶昌不但提出要把“時代觀念注入傳統京劇”,創作出“觀眾能夠接受的、帶有現代意識的傳統京劇”,還再三呼吁“把年輕人弄進劇場,讓他們發現京劇很好看”。 事實上,作為京劇裘派傳人的裘繼戎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作為梨園行里聲名顯赫的家族,到裘繼戎這一輩兒,裘家已是“一門四凈”,“十凈九裘”充分證明了裘家在戲曲界的地位。自打裘繼戎懂事起,他就深知家里都希望他能繼承爺爺裘盛戎的衣缽,然而他卻只想成為自己。 裘繼戎表示,他9歲學戲,13歲那年和母親上街買菜,看到了邁克爾·杰克遜的舞蹈,“一下子,我的腦海中對藝術有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就打開了。” 裘繼戎坦言,“我從藝的整個道路上都是很撕扯、很糾結的,帶著一種悲傷和痛苦。”從小并沒有見過爺爺的裘繼戎自那時起,心里就一直盤旋著一系列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做一個復制者?我為什么一定要繼承我爺爺的藝術?”在裘繼戎身上夾雜著對歷史傳承的責任和當代流行文化的刺激,他游走在新和舊之間。裘繼戎一直帶著這樣的矛盾和困惑,直到他看到了郭寶昌的這本《了不起的游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 “我半夜就給老爺子(郭寶昌)發微信說,等我見到您的時候特別想擁抱您?!濒美^戎表示,“我又激動,但是我又很悲傷,因為我承載了家族的使命和責任,但是我又很迫切地想用一種新的語言,想用一種新的藝術和語境讓現在的年輕人能夠愛上我們中國的藝術。但是我們怎么去做,去傳遞中國藝術的美,這種禪意,這種寫意,我覺得光靠我們繼承是不夠的,所以說千言萬語,不管是快樂還是傷痛,都化成了一種情緒,我其實沒辦法用語言去描述的?!?/span>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