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陳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15日在中新社舉辦的“國是論壇:2021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去年和今年金融機構加大了風險處置力度,相關風險已得到較好控制,增強了金融體系總體穩健程度和應對沖擊的能力。 當天,趙錫軍對上半年我國金融領域相關情況進行分析。他表示,上半年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加固形勢的形成與貨幣金融政策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上半年貨幣供應量保持相對平穩增長,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增長。 趙錫軍表示,上半年對企業信貸的增量達到8.37萬億元人民幣,對居民住戶的信貸達到4.58萬億元,這個量是相當大的,對企業生產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支持非常大。此外,社會融資一季度增速超過13%,二季度約11%,上半年增速為11%,支持作用也非常大。 “從金融貨幣供應、信貸和社會融資能夠看出,目前我國金融政策相對穩定,向常態化方向發展,同時增速也逐步有所回落。”趙錫軍表示,金融領域還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普惠金融、綠色金融以及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金融支持也得到較快發展。 談到宏觀杠桿率及相關風險,趙錫軍表示,去年金融領域為了應對疫情沖擊、支持經濟發展,增長得比較快,引發人們對宏觀杠桿率上升及金融風險的擔憂。從目前來看,杠桿率雖然有一些上升,但是上升以后已基本穩定,有些領域得到了一定控制。此外,去年和今年金融機構加大了風險處置力度,相關風險已得到較好控制,增強了金融體系總體穩健程度和應對沖擊的能力。 “盡管金融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支持了經濟的復蘇,但也要關注到一些問題,從宏觀來講,無論是貨幣的增長,還是信貸的增長,還是社融的增長都達到了很高的量級,人民幣貸款余額6月底達到185萬億元,這都是比較高的情況。”趙錫軍說。 他表示,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向常態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變化的情況,把握好政策的精準度,要關注信貸的后續效果,關注是否會有不良產生,當前的不良率雖然得到一定控制,但不良額是上升的,一些商業銀行的盈利幾乎很少,甚至有些負增長,需要時刻關注,要關注居民信貸的上升。 趙錫軍表示,從結構看,當前融資的集中度進一步上升,短期可能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對整個經濟的結構,對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融資需求變化是不利的。(完) |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
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