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創作還歷史人物真實血肉 縱觀今年從小熒屏到大銀幕受到熱捧的紅色題材,都是將每個革命者放到“人”的視角去解讀,不回避曾經走過的彎路,不掩飾曾經遭遇的困難。 《覺醒年代》開篇,陳獨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心為中國尋找新路,致力于思想啟蒙,并為自己立戒“二十年不談政治”,當易白沙向他哭訴“二十年不談政治行不通”,李大釗告誡他“放棄幻想,準備戰斗”時,都沒有直接說服他。真正讓陳獨秀覺醒的是五四運動,劇中通過五四運動中學生被關押時陳獨秀的痛苦,表現了他思想的裂變。看到上千學生因為抗議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被關押,陳獨秀思想崩潰了,他追求了大半輩子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破滅了,他縮在北大紅樓的墻角里,思想在掙扎,直至最后迸發出一句“共和死了,我不會死”。通過五四運動一路成長起來的陳獨秀,最終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念,他和李大釗那個齊頭并進、步調一致的特寫鏡頭更顯得意味悠長,成為劇中對“道路”又一個經典的詩意化表達。一路追劇的觀眾看到這里也會明白,覺醒先驅們的思想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他們喚起一個古老民族的覺醒有多么不易。 在電影《革命者》中,張頌文還原了一個至情至性的李大釗,觀眾評價他演得踏實又深情。原劇本里寫:李大釗在開灤目睹礦難慘狀,發表了一段演講。但當天拍攝時,聽到現場孩子的啼哭、老太太問“大釗先生,我們該怎么辦”,所有工人都在等著李大釗演講時,張頌文突然放棄了。他說:“我講不出來。”他認為,當李大釗看到那么多礦工尸體時,以他那顆憐憫蒼生的心,不可能繼續慷慨激昂地演講。這場戲,張頌文挪到了李大釗回北大后,“等他清醒過來,他才能演講。” 在這些作品中,革命者卸掉了光環,他們是先驅,也是有著七情六欲的常人。人性化的創作理念才會讓觀眾感到歷史人物的真實和親切,這是主旋律作品能夠被年輕人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