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定于2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去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4個月,較上一年縮短1.5歲,降幅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紀錄。其中,少數族裔受影響最為嚴重,非洲裔美國人和拉美裔美國人人均預期壽命縮短約3歲。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拉美裔美國人去年人均預期壽命縮短3歲,創疾控中心15年前開始相關記錄以來單年最大降幅,不過預期壽命仍高于非洲裔和白人。非洲裔美國人去年人均預期壽命縮短將近3歲,至71歲10個月,為2000年以來最低值,降幅創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最高紀錄;白人人均預期壽命縮短14個月,降至77歲7個月。 美聯社援引衛生部門官員的話報道,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縮短,超過七成原因在于新冠疫情。去年超過330萬美國人死亡,人數遠超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年,其中約11%直接死于新冠。報告說,疫情造成的影響因族群而異,其中,拉美裔人均預期壽命下降的九成原因在于疫情,白人和非洲裔這一比例分別為68%和59%。 疫情之外,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視,如濫用成癮性藥物、殺人案件增加等。對非洲裔和拉美裔而言,缺乏高質量醫療服務、生活條件較差、低收入人群比例較高等也影響到人均預期壽命。 依據這份報告,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性別差異繼續擴大。男性為74.5歲,較上年減少將近2歲;女性為80歲2個月,較上年減少約1歲。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去年死于新冠疫情的人中超過八成為65歲及以上老人。這實際上降低了新冠疫情對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的影響。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和兒童的死亡比例對人均預期壽命的影響更大。例如,1942年至1943年由于二戰奪去不少年輕士兵生命,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減少3歲。 專家指出,戰爭、疫情等因素過去以后,人均預期壽命會反彈。不過,部分專家認為這次反彈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鑒于新冠變異毒株現階段在尚未接種疫苗的美國人中肆虐,其中多數為年輕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諾琳·戈德曼認為“2021年我們無法回到疫情前水平”。 數據顯示,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數十年來保持上升趨勢,2015年起連續三年略有下降。(王鑫方)(新華社專特稿) |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
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