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雙重震撼 對北京站演出更加從容自信 上海站演出期間,張桐無論是在臺上還是臺下,都感覺“非常震撼”。他舉例道:“比如有一場戲是在楊家客廳,立仁、立青兄弟二人大打出手,這個時候范希亮來了,對當時殺害瞿恩的事情耿耿于懷,雖然彼此之間有很多恩怨,但這個時候大家覺得要一致對外,抵抗日寇,就一人拿著一杯酒,一起宣誓道‘兄弟相助,外御其侮’。還有在尾聲的時候,楊家一家分崩離析,立青帶著孩子去看父親,父親說,無論你們走多遠,你們的根在這兒。董建昌也說,萬變不離其宗。每次聽到這些臺詞,我就覺得特別感動。”等到自己演出的時候,張桐更是聲淚俱下,非常投入,“我能從中體驗到非常強烈的悲劇感,或者說是使命感和宿命感,有很多復雜的情感融在其中。胡宗琪導演的舞臺處理是那種在克制當中的暗潮洶涌,一場一場的戲讓觀眾揪著心去看,很多觀眾看完之后都覺得四個小時的戲,并不很長,很有歷史感,很厚重。” 面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場演出,張桐從容自信了很多,“畢竟已經有了在舞臺上實打實摸爬滾打的經驗,不像當初兩眼一摸黑的狀態。”張桐多年積累的表演經驗和演技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為他完成舞臺角色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可能沒有多少舞臺經驗,但有多年影視劇經驗,記臺詞快,適應能力強,這些多年積累的經驗,在關鍵時刻幫到了我。”張桐從20多歲入行,就跟著李幼斌演了《亮劍》,養成了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戲想好,就連臺詞的邏輯重音都要下功夫弄清楚的職業習慣,即便是演影視劇也都是同期聲錄音,從來不敢不背詞或者“水著演戲”。正是多年的敬業態度和眾多影視精品的磨礪鍛煉,讓他能夠順利完成了這次“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延伸閱讀 經歷人生滄桑 感悟人間正道 當年以優異成績考進南開大學計算機系,卻選擇只身前往法國里昂戲劇學院留學;曾是北影廠門口的一名群眾演員,也是第一位獲得飛天獎最佳男演員的80后;曾經面對質疑迷茫抑郁跌落至人生低谷,也曾無數次審視自己內心重獲堅定方向……張桐形容自己之前的人生道路有些誤打誤撞,“沒有特別清晰的計劃和規劃,更像是因為某種沖動開了一個頭,然后就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了這一步,這其中有很大運氣的成分,也有自己真實執著的成分。” 對自己演藝生涯的成功保持著謙卑和清醒的認識,讓張桐對“人間正道是滄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句話原本是毛澤東詩詞中的一句,對于個人的人生道路而言,何為‘正道’,我覺得每個人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我理解的正道,就是當自己最后認清楚了究竟想做什么,找到真正最適合自己的、最想要的、個人覺得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有可能不是一開始就能清晰認識到的,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可能就是在不斷摸索中試錯、在迷茫中探索,才逐漸清晰地認識到的。所以換句話說,可能滄桑就是正道,正道也意味著滄桑。” 經歷了一些人生滄桑,張桐并不認為已經完全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是已經明確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并且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不想被名利所裹挾,不想去做對于我個人身心沒有意義的事情。我感興趣的,是來自內心的思考和提升自己,讓自己得到正向的成長。” 對于角色選擇,他則希望能夠有更多元的嘗試和發展。“我不排斥任何角色,無論是家長里短的,還是懸疑驚悚科幻或者說是網劇,但前提條件是這個角色值得一演,現在找我的全都是比較正的角色。其實從我個人角度來講,只要這個人物讓我有創作沖動,我都愿意嘗試。”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