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馬路上有一種神奇的地方,走進去,不僅可以避免陽光直射,通常還能“清涼”5℃到7℃。這種神奇的地方便是林蔭道。有研究表明,林蔭道可起到“天然空調”的作用,受樹種和遮蔭率影響的不同,其降溫率可達6%,甚至更高。在這些酷熱的日子里,有不少路人感慨,如果上海的林蔭道再多些就好了! 近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表示,2021年上海市林蔭道評定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擬命名浦東新區的沈家弄路(民生路至苗圃路)、崇明區的江民路(陳海公路至港廟公路)等54條(段)道路為上海市林蔭道。如果最終54條(段)道路全部入選,屆時,上海林蔭道將達到318條,總長將超過260公里。 根據《上海市林蔭道建設導則》,道路綠化應該選擇適應道路環境條件、生長穩定、觀賞價值高和環境效益好的植物種類,上海市林蔭道所選樹種應適合上海的氣候特點,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吸污、降塵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穩坐上海行道樹和林蔭道種植量頭把交椅的懸鈴木,其實也是上海資歷最老的行道樹種,上世紀初和它一起擔任上海行道樹“主力”的大部分樹種均已淡出歷史舞臺,至今還在活躍的可能只有柳樹、烏桕、楓楊、銀杏等“老伙計”了,它們都是行道樹里“多才多藝”的典范。堪稱行道樹和林蔭道的王者,懸鈴木在上海的大面積栽種,是多年來“優勝劣汰”后得出的結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綜合能力比懸鈴木更適合作為上海行道樹的樹種。 同時,根據《上海市林蔭道評定辦法》,林蔭道是道路兩側的行道樹冠大蔭濃、整體景觀宜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林蔭道應是完整路段,原則上長度不小于500米;林蔭道上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的綠蔭覆蓋率要超過90%。 如果把單排林蔭道比作一排“遮陽傘”,那么連片的林蔭道則是一頂碩大的生態帳篷,能給市民游客帶來更持久的防護與清涼。 近年來,上海的林蔭道逐漸變“胖”——連線成片、連片成區,結合各區道路環境條件合理規劃,根據歷史風貌區、商業區、居民住宅區等周邊特點,打造“超長”“超寬”的林蔭片區,營造林蔭休憩線、游覽線,提升市民游憩體驗,使林蔭道的生態服務功能進一步輻射擴大。(記者 殷立勤) |
2021-08-02
2021-08-02
2021-08-02
2021-08-02
2021-08-02
2021-08-02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
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