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宗罪:掠奪 西方國家的發達史,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少數人在全世界對絕大多數人剝削掠奪的歷史。美國同盟體系仰仗軍事武力、經濟地位和制裁大棒,威逼利誘他國放棄正當權益、任其宰割,以赤裸裸方式實現對資源和財富的掠奪。 ◆美國及其盟友通過戰爭等手段掠奪海灣國家石油、糧食等資源。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向伊拉克發起軍事行動。美提出一系列開戰理由,包括薩達姆政府嚴重侵犯人權、伊拉克可能擁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2021年4月,美副總統哈里斯在參加有關就業和基建政策活動時,親口承認“數年來和數代人以來的戰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而打響的”。2003年發動伊戰前夕,時任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證實,增進英和全球能源供應安全是英戰略利益所在。2016年7月,曾參與對伊戰爭決策的英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發表文章稱,自20世紀50年代起,確保以優惠條件獲得波斯灣石油產品一直是英利益所在。伊拉克前副總理塔里克·阿齊茲曾表示,針對伊拉克的威脅純粹是為了石油,美國的政策就是要奪走海灣國家的石油。英國BBC報道,布什政府在“9·11”之前就制定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計劃的文件。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前任政策主管希姆斯稱,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和英國在尋求控制超過它們份額的石油儲備時在全球各地留下了沖突、社會動蕩和環境破壞的惡果。 2021年3月20日,敘利亞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巴薩姆·圖馬在接受敘國家電視臺采訪時稱,美國及其盟友如同海盜一般,覬覦著敘的石油財富。美國目前控制著敘東北部90%的原油資源,美軍及其盟友對當地的占領,導致該國石油產業的總損失超過920億美元。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訪問意大利時曾指出,美國正通過掠奪屬于敘利亞人民的石油資源來養肥本國石油生產商和軍火商。俄羅斯專家伊戈爾·尤什科夫表示,美國之所以不愿從敘北部撤離就是為掠奪敘石油資源。他們利用武裝部隊保衛石油走私,并報復任何阻止走私的行動。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還多次走私、燒毀敘利亞小麥。2020年5月,美軍在敘東北地區哈塞克省南部的沙達迪村莊用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投放燃燒彈,將當地小麥作物化成灰燼,造成14名敘普通民眾死亡,損失近5000萬美元。 據敘利亞阿拉伯通訊社2021年6月9日的報道,有20輛美軍占領部隊的卡車在敘利亞滿載著偷來的小麥向伊拉克北部行進,美軍占領部隊與敘利亞當地民兵組織勾結,每天都在竊取和掠奪敘利亞的石油和糧食,隨后銷售換取資金。6月16日,該通訊社報道,美軍占領部隊又從敘利亞偷竊小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還在敘利亞代爾祖爾省東部綁架多名平民。 敘利亞曾經是糧食出口國,連年戰亂讓它如今面臨“糧荒”,需要進口才能滿足內需。 ◆美國推行美元霸權,不斷通過非常規貨幣政策掠奪其他國家資產。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美成為世界貨幣霸主。1971年8月美元與黃金脫鉤,但其后美通過OPEC綁定石油美元,維持美元霸權地位。長期以來,美根據自己的經濟周期,在“開閘放水”和“關閘斷流”間反復切換,持續推高并引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金融風險,在美元大進大出過程中洗劫各國外匯儲備,掠奪優質資產,攫取巨額利潤,剪全世界的“羊毛”。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為挽救美經濟和股市,美聯儲開啟無限量化寬松,進入大舉購債模式,短短幾月內資產負債表擴張了65%,總額最高達到7.22萬億美元,基礎貨幣一下子多冒出來3萬億美元。這些增發的大量美元流動到世界各地,給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沖擊,造成大宗初級商品甚至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被迫承受疫情后二次打擊、更加脆弱不堪。 歐元誕生后,在世界貿易結算中比重不斷上升,不時遭美打壓。美還把控全球美元結算清算體系,并利用該體系阻斷被美制裁的國家、企業、個人進行國際結算清算,對被制裁者進行致命打擊。目前,美仍依靠美元在儲備貨幣和全球結算清算體系中享有霸權地位。 ◆美國及其盟友軍事化掠奪導致非洲難民數量激增,并通過礦產資源開發侵占非洲利益。 2018年6月18日,伊朗學者娜扎寧·阿爾馬尼安在西班牙電子報刊《公眾報》撰文《“阿奎里厄斯”號難民船和對非洲掠奪軍事化的五個證明》的文章稱,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美國領導的多場戰爭迫使近5600萬人不得不離開他們在中東和非洲的家園,目前的難民潮與北約對非洲進行的新軍事化掠奪直接相關。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的非洲問題分析師彼得·法姆認為,占有非洲儲量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其他戰略資源,并確保不讓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如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等,對非洲資源獲得壟斷或優惠待遇,是北約實施非洲軍事化的目標之一。2021年9月,坦桑尼亞《每日新聞》報專欄作家尼奧卡發表題為《誰在坐享我們的礦產資源?》的文章,談及歷史上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非洲資源的大肆掠奪,而這種現象至今仍在繼續。納米比亞前總統努喬馬認為,非洲完全不可能過濾掉礦業領域中的帝國主義因素,因為這個領域一直由西方國家掌控。 ◆英國占有大量海外領地,維系非法殖民政府。 英國自16世紀起不斷侵占海外殖民地,至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英擁有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學者指出,“英國強大的時候領土增加了111倍,它從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目前,英仍有14塊遠離本土的海外領地,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其中,英拒不歸還查戈斯群島引發較大爭議。查島位于印度洋,是毛里求斯原有領土,1810年被英占領。1965年,作為毛獲得獨立的附加條件,查島從毛領土分離出去成為“英屬印度洋領地”,英“承諾”適時將查島歸還毛政府。但之后英不僅未予歸還,還用盡各種非人道手段驅逐群島上數以千計的原住民,支持美在島上興建軍事基地。2019年2月,國際法院作出咨詢意見,明確指出英占據查島是非法行為,英有義務盡快終止對查島行政管轄。5月,聯大以116票贊成、6票反對通過確認英對查島統治是非法行為,并要求英在6個月內將查島歸還給毛里求斯的決議。但英迄今未履行該決議,公然踐踏國際法治。毛總理賈格納特指責稱,英不能一邊宣稱自己是國際法衛士,一邊維系一個非法的殖民政府。 ◆法國長期通過“殖民遺產”,控制非洲國家的經濟命脈。 當歐元誕生、法國法郎被廢除時,非洲法郎轉而和歐元以固定比例掛鉤。每次法國經濟下滑,非洲法郎區國家都會連帶遭殃。非洲法郎發行權不在次區域貨幣聯盟成員國手中,無法靈活調控本幣幣值,抑制了西非、中非國家的出口競爭力。由于大多數外匯掌握在法國人手里,非洲法郎區國家對外貿易也受到法國的種種限制。2017年,在貝寧爆發了公開焚燒西非法郎的抗議活動。馬里、塞內加爾等國也發生了抵制非洲法郎的游行。 |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