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宗罪:包庇 近年來,美國以親疏斷是非,以遠近判獎罰,包庇、袒護、縱容盟友諸多惡劣行徑,甚至操控利用盟友的弱點惡行,達到其地緣政治的陰險目的。 ◆美國罔顧全人類利益和國際社會反對,縱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入海。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造成的超過100萬噸核污染水倒入太平洋,引起日國內和周邊國家廣泛質疑和擔憂。美西方媒體對此幾無批評聲音,不少西方國際組織、政客甚至為日辯護。美方表示支持日本決定,稱日本“似乎采取了一種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的做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推特感謝日本處理核污染水的“透明努力”。 國際社會多對美國支持日本表示質疑。4月15日,人權理事會有毒物品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人權與環境問題特別報告員發表聯合聲明,對日本決定將受損的福島核電站100萬噸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深表遺憾,稱此舉將影響太平洋地區數百萬人生命和生計,對日本和其他國家民眾的人權構成巨大威脅。有關專家表示,考慮到將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會對很多人生活和環境造成影響,日本政府有關決定令人高度關切。美國海洋保護學家里克·斯坦納在《安克雷奇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敦促美國政府立刻制止日本排放計劃,并提倡國際社會任命獨立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調查委員會,以審查有關福島處理核污染水的相關問題,提供透明、獨立、科學的建議。而且,美國表面上支持日本排核污染水,其實早已對日本產品進口嚴加監管。2021年3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第99-33號進口警示”編輯更新之后,仍因核輻射等原因限制日本部分農、養殖、水產品及附加產品的進口。 ◆美國掩護日本實現軍事松綁,推動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 因二戰期間犯下的侵略罪行,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書,日本應當徹底鏟除軍國主義,完全解除海陸空武裝。然而在冷戰初期,美國為了遏制社會主義陣營,扶植和重新武裝日本,對大批犯有戰爭罪行的軍國主義分子網開一面,默許一些人重返日本政壇。美國單獨與日本締結《日美安保條約》,簽署、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不斷擴大日美同盟軍事行動的范圍。美國對日本政府出臺《新安保法》、推動修改憲法第九條等動向予以縱容。2014年7月1日,日本政府臨時內閣會議通過了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隨后發表聲明,支持日本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定,歡迎日本政府關于集體自衛權的新政策。境外媒體分析稱,美國是日本違反和平憲法、重新軍事武裝的最重要推手和關鍵因素。 ◆美國包庇731部隊罪行 二戰結束后,美國在幾年時間內陸續派德特里克堡基地的細菌戰專家前往日本,向包括731部隊頭目石井四郎在內的731部隊主要成員了解日本細菌等生物武器情況。美國為了得到731部隊細菌戰數據資料,支付了25萬日元。美國甚至向世界隱瞞石井四郎以及731部隊的滔天罪行,還讓石井四郎成為德特里克堡的生物武器顧問。 據媒體報道,美國以豁免侵華日軍731部隊戰犯戰爭責任為條件,獲取731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細菌實驗、細菌戰、毒氣實驗等方面數據進行生物武器研究。在731部隊《炭疽菌實驗報告》《鼻疽菌實驗報告》《鼠疫菌實驗報告》三份人體實驗報告封面上,分別寫有“馬里蘭州德特里克堡基地生物戰實驗室化學部隊研究與開發部,此函歸還至戰后總部檔案部”的字樣,并蓋有“達格威實驗基地技術圖書館”的黑色墨印。 ◆美國杜魯門政府為避免別國譴責其種族政策而支持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1948年后,杜魯門政府出于冷戰、維護美國在南非利益、美國國內反種族隔離力量較弱等考慮,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采取所謂“中間道路”政策,即在口頭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同時,又對國際社會干預南非種族問題進行抵制。1960年3月21日,數千名南非民眾在沙佩維爾一處警察局抗議本國種族隔離政策,遭到南非白人當局開槍射擊,共69人死亡,包括8名婦女和10名兒童。該事件引起國際輿論廣泛譴責,聯合國也通過決議予以批評。時值美非洲裔民權運動興起,美政府極力袒護南非,密西西比州議會甚至通過一項議案,支持南非政府“對捍衛種族隔離政策的堅定和面對反對者不為所動的決心”。 美國前駐南非大使威廉·埃德蒙森指出,由于美國自身在民權問題上處于兩難境地,美國政府在外交上對南非的種族問題非常敏感,唯恐國際社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國國內的民權問題上來。美國對南非政策研究委員會報告稱,美國顧忌其他國家可能會譴責其種族政策,所以支持南非并以種族政策屬于南非國內問題為由,阻撓聯合國干預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 ◆美國在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問題上違背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和國際共識,長期偏袒以色列。 以色列在1967年中東戰爭中占領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并在兩地建設猶太人定居點。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均認定此定居點為非法。國際法院指出,以建立隔離墻行為違反國際法。數十年來,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支持以色列,以色列逐步擴大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的定居點計劃。特朗普上臺后,以所謂“中東和平新計劃”取代“兩國方案”。2017年12月,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2018年5月,美使館遷至耶路撒冷。2019年1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稱,美不再認為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建設定居點違反國際法。2017年10月,為反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謂“反猶”活動,否定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抗爭,美以聯手退出該組織,并于2018年底正式生效。 2019年3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簽署美國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擁有主權的公告。美國此舉引發包括敘利亞、俄羅斯以及聯合國在內的全球范圍批評。聯合國安理會1981年通過的第497號決議明確表示,以色列將其法律、管轄權和行政機構強加于戈蘭高地的決定“完全無效、不具國際法律效力”。2020年11月5日,聯合國大會確認敘利亞對自1967年6月戰爭以來被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的主權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明確強調,戈蘭高地的地位并不因此改變。此外,敘利亞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美國的這一決定是對敘利亞“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無恥攻擊”。俄羅斯警告美方此舉將“嚴重違反國際法”,也將阻礙敘利亞沖突的解決,并全面激化地區局勢。 ◆美國與其盟友對對方國家嚴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 2020年美國“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后,加拿大政府表態含糊其辭,總理特魯多發推特稱,雖然美國正對謀殺弗洛伊德進行追責,但要知道系統性種族主義和反黑人種族主義依然存在,且在加拿大同樣存在。該表態未對事件進行譴責,表明加政府不敢公開批評美政府的懦弱心態和對美國的姑息。 同時,美國對加拿大種族問題視而不見。2019年6月3日,針對加拿大失蹤和被謀殺原住民婦女和女童國家調查委員會發布報告,特魯多在國際婦女大會開幕式上承認原住民女性遭受的悲慘暴力等同于“種族滅絕”,但美國政界對此默不作聲,美輿論不僅沒有給出譴責和批評,反而聲稱加政府為解決相關問題“作出巨大努力”。 ◆美國盟友在國際規則適用上對美大開“綠燈”。 澳大利亞宣稱捍衛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2017年澳《外交政策白皮書》中載明“全球秩序基于的規則應是協商一致而非強國主導”。但為配合美國中東戰略,澳拒絕承認國際刑事法院(ICC)關于接受巴勒斯坦作為觀察員國的決定,阻止ICC調查以色列涉嫌在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加沙地帶實施的戰爭罪行為。在美宣布將駐以色列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后,澳打破過去幾屆政府延續數十年的政策,效仿特朗普表態稱也將考慮遷館。 為維護美國在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的軍事利益和英國的殖民利益,澳反對國際法院(ICJ)關于查戈斯群島去殖民化的咨詢意見及聯合國大會有關決議。 |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
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