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記者 邢蕊)轉眼又到8月8日,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這一天,恰巧也是東京奧運會的閉幕日。當全民參與的健身理念與“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相互碰撞,群眾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是否將變得更加高漲? 在蘇炳添以9秒83打破男子百米亞洲紀錄的那一晚,守在電視機前的趙昊冉激動地跳了起來。9年前,蘇炳添在倫敦奧運會上闖入半決賽,成為中國田徑史上第一人。那一年,趙昊冉也從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 因為生活的忙碌奔波,趙昊冉一度放棄了在學校養(yǎng)成的健身習慣。隨著年齡增長,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身體的掌控也大不如前:“以前半個小時能跑5公里,現(xiàn)在跑3公里就開始大喘氣。” 直到目睹已經32歲的“蘇神”在東京奧運賽場上刷新了亞洲紀錄,31歲的趙昊冉對運動的渴望又一次被點燃。他告訴記者:“雖然我不是專業(yè)運動員,但30多歲的蘇炳添還能創(chuàng)造奇跡,我又有什么理由放棄運動呢?” 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中還有很多像蘇炳添這樣的老將:他們不再年輕,克服了多年的傷病和奧運會的延期;有的甚至已經升級為母親,離開年幼的孩子,選擇在賽場上放手一搏……看著一張張熟悉的老面孔,你是否愿和趙昊冉一樣,放下對年齡的焦慮,重新走上足球場、回到健身房,體驗運動帶給身心的愉悅感? 其實每一屆奧運會,職業(yè)運動員在賽場上拼搏的同時,普羅大眾也會更直觀地感受到來自體育的魅力。體育學者、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鄭家鯤在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采訪時表示,競技體育在弘揚體育精神、營造全民健身氛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競技體育是追求卓越的排頭兵,是凝心聚力的正能量,是弘揚文化的先行者,具有激勵、引領、示范、普及等作用和價值。其在大力弘揚體育精神、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普及全民健身文化等方面,能夠促進群眾體育的發(fā)展。” 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后,中國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就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促進全民健身,逐漸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經過這十幾年的發(fā)展,我們也能深切感受到國內“體育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全民健身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shù)日益增長,健身場地設施逐步增多……伴隨著肉眼可見的改變,國人對于競技體育的認識也更加成熟。最明顯的變化無疑是觀眾放下了對金牌的執(zhí)著與狂熱,對運動員多了一份信任與鼓勵。 在鄭家鯤看來,這種改變一方面是得益于“勝負不是奧林匹克運動全部”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國人在看待賽場上的失敗時也更加理性:“評判運動員的表現(xiàn)不能僅有狹隘的勝負觀,還應看到賽場上運動員帶給我們的體育精神,這也正是體育的力量和魅力。” 鄭家鯤認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是體育發(fā)展的兩翼,他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過,即便東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屢創(chuàng)佳績,大眾也不再“唯金牌論”,但是全民健身的氛圍依舊沒有充分形成。 “學生體育素養(yǎng)缺失問題仍然存在。群眾健身理念還需引領,老年人和婦女、中青年群體、企事業(yè)單位職工等健身理念薄弱,行動力不足,健身人群的‘馬鞍形’結構尚未改變,” 鄭家鯤這樣說道。 就在2021年“全民健身日”到來之前,國務院印發(fā)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對解決目前困擾全民健身發(fā)展的難點和痛點,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計劃》中提到,要“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其中就包括了青少年、老年人、農民、婦女等群體。除此之外,《計劃》也對設施供給、賽事活動、體育產業(y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務。 “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是今年全民健身日的口號,也是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全面平衡發(fā)展的希冀。東京奧運會結束后,北京冬奧會還有不到200天的時間就要拉開大幕,奧林匹克之風將再次席卷中華大地。屆時,我們也希望看到全民健身的種子繼續(xù)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結滿碩果。 |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8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