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醫師節的主題是:“ 百年華誕同筑夢、醫師擔當踐初心”。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醫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9人。 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立足基本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統籌各方面力量,持續增加和優化醫師資源供給,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力支撐。 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醫師408.6萬人,比2019年的386.7萬人增加超過20萬人。覆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所有醫學主要專業,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9人。在一些薄弱專業的醫師隊伍建設中也同樣取得了成效。醫師隊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59.5%、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占比45.8%。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醫師為代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迅速集結、奔赴前線、連續作戰,為奪取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 郭燕紅:近期我國的部分省份出現了多點散發的疫情,疫情防控面臨著嚴峻復雜的形勢,廣大醫務工作者深刻理解和領會疫情防控就是國之大者,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他們爭分奪秒阻擊疫情,救治生命,維護健康,為疫情的防控,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我國醫師隊伍醫技能力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在醫師隊伍不斷壯大的基礎上,我國醫師隊伍醫療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通過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等,有效調動了廣大醫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我國在救治大面積燒傷、肝癌早診早治、分化誘導治療白血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醫學技術創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自2011年起我國醫藥專利申請量位列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通過啟動實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鼓勵醫師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展互聯網醫療,方便群眾就醫,助力疫情防控。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醫師由單點執業到多點執業,再到區域注冊,截至目前,全國多機構執業的醫師數量達到29.3萬,其中到基層執業的占比40.2%。群眾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 郭燕紅:2020年我們全國的總診療人次達到了77.4億人次,支撐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服務體系。我們國家也成為全球醫療服務可及性和醫療質量指數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們人均的期望壽命以及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這些主要的健康指標都據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前列。 推進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 我國醫師隊伍能力水平以及整體構架布局,都得到了穩步提高和改善,下一步,國家將從深化醫師管理改革、提升薪酬待遇等方面推動醫師隊伍建設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我國將提高醫師隊伍培養質量,在全行業廣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建立健全符合醫學規律和特點的醫師培養制度。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補齊緊缺專業短板,強化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和疫情防控演練,提升醫師隊伍重大疫情防控能力。醫師隊伍建設將堅持以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特別是要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和基層傾斜。增進人文關懷,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國家衛健委指出,保障和維護廣大醫師權益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要推動各地完善財政補償政策,提高陽光收入。建立健全公立醫院崗位管理制度,科學設置工作崗位,減輕工作負荷。大力弘揚崇高的職業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 于學軍:當前我國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影響因素交叉的復雜局面,這次新冠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日常工作中要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把醫療服務貫穿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不僅讓大家看上病,看的好病,更要想辦法讓群眾少生病,不生病。 (總臺央視記者 史迎春) |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