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李金磊)“首先是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這可能是我們對‘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最為基本的判斷。其突出表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甚至可能出現強化。” 8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如是說。 高杲指出,“就業難”主要體現在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比如說高等教育人群規模不斷擴大,但教育培訓模式、專業設置可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夠契合的問題,所以可能出現一些高學歷、低技能的結構性矛盾。另一個方面,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大齡勞動者數量增多,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他們的就業難度也會加大。 同時,又存在“招工難”,特別是近一段時期,在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為進出口貿易服務的行業,普工、技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情況比較明顯。實際上我國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要達到2以上。 “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的總量占比在不斷提高,但是與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結構來看它的比重還是偏低的,現在還不到30%。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他們的技能人才總量占比能夠達到70%到80%,所以我們差距還比較大。”高杲表示,“十四五”時期,預計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會進一步加快,這就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高質量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更加尖銳。 高杲認為,從總量上來看,城鎮就業壓力也仍然存在。未來一個時期,我們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預計每年將超過千萬人。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任務還是很艱巨。 此外,具體到勞動就業領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來看,勞動領域政策制度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還存在一些不匹配的問題。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渠道依然不夠順暢,就業政策服務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一些差別,靈活就業人員,大齡和婦女勞動者等勞動權益的保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高杲表示,展望“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總體分析研判,雖然未來一個時期在促進就業方面還會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以及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是總體上還是有信心能夠使就業保持穩定態勢,從而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供堅實牢固的基礎。 高杲認為,首先,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為促進就業提供了重要支撐。第二,服務業和民營經濟在不斷發展壯大,從而為擴大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第三,這些年來雙創、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為擴大就業提供了持續有力的新動能。(完) |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
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