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萬象9月10日電 通訊:湄公河上,中老創新扶貧合作 新華社記者章建華 滿玥 湄公河蜿蜒流過老撾南北全境。在高山大川之間,中國援助的扶貧項目扎實推進,更著力創新。 老撾北部溝壑深峻,基礎設施薄弱。中國援老撾農村扶貧設施建設項目計劃于2022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其中北部瑯勃拉邦萬邦村供電供水工程、巴吉村衛生工程等部分工程將在2021年10月30日前提前投入使用,以滿足村民的迫切需要。 “我們村早就盼著有朝一日可以通電通水,現在中國幫助我們提前實現了目標,感謝中國兄弟,”萬邦村村長凱說,“有了電我們就可以隨時和外界聯系銷售我們的農產品;喝上了干凈的水大家會更加健康,相信我們全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巴吉村村長川候也對記者說:“以前最怕家人生病,村子里沒有衛生所,無論小病大病都要受很大的罪。現在好了,中國幫我們在村子里建了衛生所。我雖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看到了中國對我們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從心里感謝中國。” 中國援老撾農村扶貧設施建設項目借鑒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幫助解決當地民生和發展問題,是首個在老撾實施“受援國自建模式”進行本土自主招標的項目。中國駐老撾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參贊趙文宇介紹說:“目前看,這個模式可以更好地結合受援國需求,降低成本,更好地利用援助資金。” 同在湄公河畔的瑯勃拉邦省象龍村,已經可以不時與中國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大寨村的村民進行視頻對話,交流減貧發展心得。大寨村和象龍村是中國與老撾之間第一個以減貧為主題結對的“友好村”。 2017年9月,中國廣西減貧專家和老撾各級減貧官員組建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共同實施援老撾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國專家到象龍村和萬象市版索村調研后,結合老撾實際情況和村民意愿,指導村民組建9個農民合作組織,扶持176戶示范戶,發展養牛、種植蔬菜、織布、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培育村級集體經濟。 如今,兩個村子換了新顏。村里通上瀝青路,裝上太陽能路燈,跨村河流上架起混凝土鋼橋,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村活動中心、新衛生室、學校宿舍、籃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一一投入使用。 中國援助項目注重社會傳統文化傳承和環境保護,關注婦女兒童、貧困戶等弱勢群體的發展。象龍村的普同過去是一名貧困家庭婦女,在項目扶持下,積極帶領村內婦女通過織布減貧發展,成長為村織布生產小組組長。她說:“我們在農活家務閑暇之余織布,每名小組成員每年純收入690萬老撾基普(約合5000元人民幣),不僅補貼家用,還提升了婦女自身的社會地位。” 如今,項目區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戶自我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村莊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進步,項目村貧困農戶比例從2017年的52%下降到2020年的25%。 在今年3月舉行的中國援老撾農村扶貧設施建設項目開工儀式上,老撾國家主席府部長開瑪妮·奔舍那說:“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為中國人民帶來美好生活,也為世界人民帶來切實利益,因為中國的成功經驗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現實可行的借鑒。” |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
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