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1公里范圍內落后化工產能全部淘汰,干流沿線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長江經濟帶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加快治理銀北土壤鹽漬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寧夏建設賀蘭山東麓綠道綠廊綠網;按照“一河一策”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陜西省 “全口徑”開展黃河干流陜西段入河排污口專項排查,初步建立排污口臺賬,黃河流域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目前,神州大地環境管理進入生態優先、分區管控、精準施策的新時代,各地“三線一單”落地應用見成效,在機制、體制全面鋪開的當下,中國“三線一單”已現雛形。 精準施策 進入新時代,經濟需要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需要高水平保護,為此,要求環境管理逐步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在此背景下,“三線一單”應運而生。 “三線一單”是指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為基礎,編制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力求用“線”管住空間布局,用“單”規范發展行為,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的環境管理機制。作為環評管理的重要改革內容和環境保護管理的重大制度創新,“三線一單”近幾年在區域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基礎下,順應新的環境管理需求不斷完善起來。 生態保護紅線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環境質量底線指結合環境質量現狀和相關規劃、功能區劃要求,確定的分區域分階段環境質量目標及相應的環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資源利用上線以保障生態安全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的,結合自然資源開發管控,提出的分區域分階段的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強度、效率等上線管控要求;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則是指基于環境管控單元,統籌考慮“三線”的管控要求,提出的空間布局、污染物排放、環境風險、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禁止和限制的環境準入要求。 2019年,第一梯隊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全部完成了“三線一單”發布工作,全面進入落地實施應用階段;2020年底,第二梯隊北京等19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線一單”成果全部通過技術審核,16個省(區、市)政府已正式發布。目前,31省(區、市)通過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并根據單元特征提出針對性的管控要求,“三線一單”成果全部通過生態環境部組織的技術審核。 “‘三線一單’編制過程主要考量的是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西北政法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巖林介紹道,“相比于十幾年前的‘主體功能區劃’,‘三線一單’更注重保護而不是開發。” 精細管理 劃定分類管控區域、嚴格把控“三高”企業準入、及時騰退不合理工廠和建筑、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鄉鎮綠色發展……“三線一單”在各地不斷推進中。 山東省“三線一單”落地應用見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16市“三線一單”成果全部發布實施,共將全省國土空間劃分為2358個陸域和428個海域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通過“三線一單”精準施策,確定了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底線目標以及土壤環境風險防控目標。據蒙陰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三線一單”劃定了縣內水環境優先保護區664.61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41.5%;同時,把縣經濟開發區等劃定為重點管控區。在分級分類的嚴格管控下,2020年全縣空氣環境質量同比改善11.1%,優良天數達到245天;44條河流全部優良達標,3處城鎮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湖南出臺了《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明確規定長江干流和湘江岸線1公里范圍內不準新增化工園區,推動沿江化工企業搬遷,切實強化源頭預防和管控。加快推動五大重點工礦區轉型升級,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多家重化工企業全部退出。如今,泛舟岳陽洞庭湖區域,不時可見江豚飛躍出江面,濺出水花。 “‘三線一單’最大的利好在于精細化管理,”丁巖林說,“這是一個綜合化、集成化的工作,清單編制人員要參考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和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相關政策文件,同時依據行政區劃以及各類法律法規。在如此全面深入的編制過程下,‘三線一單’的分區更科學,也讓政府的權責清單、環保清單、審批清單更精細。” 由于陜西省秦嶺珍稀動植物多、生態保護形勢嚴峻,其“三線一單”的編制過程更為嚴格。按照保護優先、銜接整合、有效管理的原則,陜西將全省行政區域統籌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共計1381個。 “截至今年5月,已經完成涉及秦嶺6市生態環境管控和準入清單,”丁巖林介紹,“負面清單實行的是法無禁止皆可為,但隨著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負面清單可能漏掉了有些對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產業,加之更新不夠及時,所以在秦嶺重點保護區施行‘正面清單’即‘允許目錄’,‘允許目錄’之外的產業和項目不得進入。一般保護區施行‘限制目錄’和‘禁止目錄’。‘限制目錄’內的產業、項目必須滿足相關規定,‘禁止目錄’內的產業和項目一律不得進入。” 綠色轉型 除了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外,“三線一單”落地應用還倒逼企業走上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將24家熱鍍鋅企業逐一落入所在街道管控單元,在相應的單元清單中提出了產業集聚、轉型升級的準入要求,對位于優先保護單元和周邊環境較敏感的熱鍍鋅企業,逐步將它們遷入產業園區或工業聚集區,令其實施生產工藝和設備以及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成功地依據“三線一單”成果推動熱鍍鋅產業實現布局優化。 湘西高新區圍繞“三線一單”劃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目前已基本形成高新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并逐步形成了核心生活區、科教文衛區、金融服務區、工業集中區等既保持聯系又彼此獨立的合理分區,承接產業轉移引進的34家高新技術企業構成了數條盈利優質、高效環保的產業鏈。 未來,“三線一單”將以其科學、嚴格的管控標準對項目開發建設進行限制,丁巖林認為,“目前政策規定會對‘三線一單’進行每5年一次的定期更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精細化管理將成為‘三線一單’的最大亮點。” |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
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