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平衡術 對美外交一直是德國的重中之重。默克爾與小布什和奧巴馬政府相處和諧,但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倡導多邊主義。比如,在北約東擴問題上,默克爾在俄美爭斗中保持了清醒的平衡。華盛頓曾力推讓烏克蘭、格魯吉亞加入北約,進一步侵蝕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但默克爾不為所動,聯合歐洲一些國家打掉了美國的倡議。 默克爾外交上遭到的最大羞辱來自特朗普,后者在公開場合拒絕與她握手。面對這位缺乏理智、自高自大、無法預測的白宮主人,默克爾無可奈何,在忍耐的同時發出了歐洲要靠自己的感慨。 2018年6月,默克爾團隊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在加拿大七國集團峰會上拍攝的照片,迅速引發全世界熱議——圖片中默克爾帶領與會領導人一起“圍攻”美國總統特朗普。一些媒體評論,這是默克爾執政16年對美外交的一個轉折性畫面,標志著默克爾成為西方陣營的頭號領袖。特朗普政府一直拿“北溪-2”俄歐天然氣管道項目說事,甚至祭出制裁手段,經過默克爾的長期堅持,終于在拜登政府手上達成妥協。在默克爾將告別總理府之際,“北溪-2”管道終于貫通,也算是其外交上的一個交代。 對俄外交方面,在默克爾執政的整整16年里,普京一直是她外交上的對手與伙伴。默克爾會俄語,而普京會德語,可以互拿對方母語聊天。作為代表西方與俄羅斯談判的人,默克爾與普京的關系讓她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一方面默克爾與西方站在一起,以克里米亞入俄等為由制裁俄羅斯;另一方面,默克爾堅持與俄羅斯對話、磋商。臨近卸任之際默克爾還出訪俄羅斯,普京獻花表示敬意。 在對華關系上,默克爾積極推動德國和歐洲對華友好交往和務實合作。默克爾先后12次訪華,是訪華次數最多、對中國情況最了解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之一。她還經常同中國領導人通電話。在默克爾任期內,中德雙方創立政府磋商機制,推動中歐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并攜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近年來,在美國單邊主義做派日益猖獗的背景下,默克爾政府一直倡導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反對圍堵中國搞“新冷戰”。 在歐洲內部,默克爾執政16年,德國實力上升,法國實力下降,英國最終“脫歐”,默克爾事實上成為歐洲事務的頭號操盤手。不過,默克爾從不把“大歐洲”掛在嘴上,只是沉下心解決一個接一個的難題。 |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