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吉林9月27日電 (記者 石洪宇)記者27日從吉林省蛟河市舉辦的“豐收節”系列活動中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創辦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當地開展的科學研究進展順利,部分品種產量超過預期,綜合品鑒結果優異,下一步將繼續選育適合黑土地生長的品種。 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為中國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鎮有耕地資源8148公頃,今年6月20日,北方粳稻試驗示范基地(下稱“試驗基地”)落戶當地,袁隆平團隊在此開展雜交水稻研究工作。 蛟河市官方介紹,試驗基地面積1000余畝,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發適宜東北黑土地的耐寒、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并在先進技術、科研人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 科研人員介紹,蛟河所處位置對于開展粳稻試驗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試驗基地附近“小氣候”氣溫偏低,開展研究極具科研意義。 據悉,試驗田內種植了50余個品種的水稻。其中,經科學測產“蒙隆103”產量超過預期,每公頃產量5362.5公斤,其在外觀、氣味、適口性、滋味等方面與其他品種綜合相比表現優異。 試驗基地方面稱,該結果會形成年度報告,為未來的改良、育種及研發提供科學依據。經過6年的累計數據及后續步驟,最終可進入審定工作。 袁隆平院士之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一直關注著試驗基地的育種、田間管理等事宜。他表示,科研團隊將繼續加快育種、選種方面的工作,對試驗田中的品種進行持續改良。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東北黑土地多年來的持續豐收與科研成果密不可分。吉林省永吉縣水稻科學種植方面位居全省前列,截至9月27日當地已完成收割面積的10%。當地農業部門介紹,在未增加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糧食產量(測產)比去年增加了約6%,這源于種子、田間管理、施肥、黑土地保護越來越科學。(完) |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