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袁云兒)戰爭場景大氣磅礴,極具觀賞性,人情人性描摹生動真摯,體現了抵抗侵略與戰爭反思相統一的價值觀。正在上映中的國產戰爭片《長津湖》已成為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最成功的影片之一,截至昨天18時,該片總票房已突破35億元。影片也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肯定。專家們認為,《長津湖》在戰爭類型片上的新探索和新表達,為國產戰爭片的后續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該片將會振奮疫情影響下的中國電影市場,片中志愿軍戰士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守護祖國的精神也將激蕩觀眾的愛國情懷。 主題立意:飽含英雄主義與戰爭反思 “《長津湖》從個體角度體驗和反思戰爭創痛,體現了抵抗侵略與戰爭反思相統一的價值觀,也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的血性精神和崢嶸歲月,再現了71年前志愿軍以‘鋼少氣多’的軍魂捍衛國家主權榮譽的英雄氣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 上世紀60年代以后,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很少;進入21世紀以后,國產戰爭片的發展也較為低迷。“《長津湖》的出現,正好是我們需要對這場戰爭進行審視的時候,但這種審視很艱難,因為戰爭片一定會在英雄主義的基礎上,加進深刻的歷史反思,提升出思想和詩意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田卉群認為,《長津湖》做到了這一點。 在呈現英雄主義這方面,影片用中國人特別重視和熟悉的情節——“家”來串起所有人物。“影片一開始就是伍千里回家,對領袖毛澤東和毛岸英的呈現,也是父子關系,甚至對于指揮官宋時輪,他在考慮戰斗的同時,也會擔心戰士們有沒有衣服穿,就像一個父親關心他的孩子一樣。用家的概念把人物放進觀眾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情感中,在這個過程中,英雄主義就開始出現了。”田卉群分析,片中所有的志愿軍英雄人物都不是“不怕死的、沒有家的、沒有情感的”:已經化成骨灰的伍百里之死,讓他身邊的戰友都感到痛苦;本來要退伍的老兵梅生,再度返回戰場,心里一直牽掛著家中的妻女;在別人眼里,談子為是“打不死的英雄”,但他自己卻說“哪里有打不死的英雄”……“英雄就是明知道會死亡、會犧牲,但還是要去承擔使命,因為有比死亡和犧牲更崇高的愿景在等待他。”田卉群說。 而且,該片在戰爭反思上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結尾伍千里制止伍萬里的濫殺傾向時,以‘有些槍必須要開,有些槍是可以不開的’闡明了中國軍人面對戰爭的態度,這為影片增添了一部戰爭片應有的反思價值。”饒曙光說,這是《長津湖》在表現英雄主義的同時呈現的另一點非常珍貴的主題。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