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 王金躍)歷史顧問王樹增 必要的藝術加工更能打動人心 “我對《長津湖》這部電影盼望已久,當知道這部電影要拍成時,心里非常感動。”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此次擔任《長津湖》的歷史顧問。王樹增曾經寫過《朝鮮戰爭》這本書,2009年出版,最早的時候,這本書叫《遠東朝鮮戰爭》,“它屬于非虛構類的文學領域,準備的時間比較長,需要大量的研究史料和采訪當事人,還要親自去勘察戰場,寫作時間要七八年以上。” 真實戰斗場景比電影還震撼 《長津湖》這部電影,講的是長津湖戰役的東線戰場。王樹增說,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成東西兩個戰場,由于戰事的擴大,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戰爭的介入不斷深入,于是在朝鮮半島的東北方向出現了一個東線戰場,也就是長津湖戰役。作戰開始的時候已經到了1950年的11月份,戰爭發生的蓋馬高原,氣候特征和西伯利亞一樣,屬于高寒地帶,冬季氣溫都在零下一二十攝氏度以下。長津湖之戰時,甚至到過零下40多攝氏度。 王樹增反復研究檔案后,發現了一個讓他很心驚的事實:當時在嚴寒之下奔向蓋馬高原的這些戰士們,基本上防寒的衣物都是不全的。“由于軍情緊急,我們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地撲向了蓋馬高原。在嚴寒之下,可以想象當時的困苦狀態是什么樣子的,資料中也有很多我軍凍傷的記錄。而我們東線戰場的對手,又是美軍最強悍的部隊——陸戰一師,美軍不但武器裝備是一流的,他們的被服裝備也是一流的。在這塊冰雪天地中,兩軍交戰時,我軍將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 王樹增告訴記者,這場長津湖戰役,充分體現了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為了維護新中國的安全,中華兒女展現出來的“決死作戰”的精神。“這種決死作戰的精神,至今還令眾人敬仰,應該有這樣一部電影作品來反映它。” 在王樹增看來,《長津湖》能不能拍好,關鍵的一點,就是能不能體現出當時志愿軍戰士們真實的精神狀態。“只有情感描寫得真實了,你才能感動觀眾。”在真實之下,才能托舉起想彰顯的主題——為了民族的尊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以及中國人民長久的幸福生活,戰士們不惜前赴后繼、赴湯蹈火的精神。由此,也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英雄好漢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和武裝力量是不可戰勝的。誰也不能阻止中國人民對和平生活的追求,誰也不能夠侮辱中華民族的尊嚴。“我想如果達到這一點,我們影片就成功了。”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