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張嘉)《長津湖》劇本中的一句話,讓陳凱歌導演非常喜歡,編劇蘭曉龍這樣寫道:“車門打開,在疾馳而過的火車車廂背后,不經意間,大家看到了長城。” 陳凱歌看到過很多已經被淹沒在歷史風塵中的長城,“這是秦長城,那是燕長城,這是趙長城,等等,都是殘垣頹壁。長城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始終頑強地存在,可以說它是一個精神上的象征。長城,特別是在熱兵器時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防衛的作用其實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為精神的象征,它一直在。” 所以,在電影《長津湖》中,除了抗美援朝戰場,陳凱歌還拍攝了北京、江南水鄉和長城,北京是國的象征,水鄉是家的象征,長城則是軍人靈魂的象征。陳凱歌說拍攝這些場景的目的,就是需要找到一個關鍵詞——保家衛國:“你先得展示你的家、你的國是什么樣,然后你才有保家衛國的可能。” 《長津湖》9月30日上映以來,目前票房已過41億元,躋身全球年度票房前五。影片由黃建新任總監制,陳凱歌、徐克、林超賢監制及導演,制作規模、投資規模、拍攝時間跨度、動用的演職人員數量都創下了中國影史之最。其中,僅劇本就打磨了5年多,編劇蘭曉龍提交的初版劇本有13萬字,精修后還有6萬字;因為疫情關系,影片籌備期長達兩年多;三位導演率領三組人馬,全部演員在三個組中協調檔期時間;本片也創下服裝道具數量之最,還是中國電影影史上前期人員最多的一次。 《長津湖》不是一部拼盤電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個導演拍的不是三個故事,而是每個人獨特的創作追求碰撞出了統一的故事、統一的美學追求。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