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強調,“大不真實”并不是要歪曲篡改什么事情,而是說電影作為一種作品,一定程度上是要傳達理想化的內容,但是“小真實”也非常重要,“因為小的、細節的東西在生活中屬于常識的東西,如果被違背就不好了,會比較難以讓觀眾接受。” 《長津湖》在宏觀視角和細節上下足了功夫。有軍事專家表示,《長津湖》是目前戰術戰備方面最為嚴謹的國產戰爭大片。影片也刻畫了眾多戰場上真實細節與情感:很多戰士沒有子彈了,就拿著空槍往前沖;坦克下被碾壓的戰士讓戰友朝自己身邊的炸藥包開槍……每個鏡頭、每處細節,都盡力把觀眾代入長津湖戰役的真實體驗,感受當年的志愿軍戰士是如何不畏強敵、浴血苦戰,最終達成以弱勝強的偉大勝利。 徐克導演表示,在看歷史資料時,自己很震撼:“到了拍攝的時候,我也一直在想,雙方的戰略應該是怎么樣的?他們會怎么去攻擊、防守,怎么讓觀眾體會到戰爭是什么樣的?怎么能感受到當時的寒冷?怎么能感受到志愿軍是在各方面都很困難的條件下去打這場仗的等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甚至,徐克想著自己應該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之地和演員談劇本,“能更真實地感覺到戰爭與寒冷。” 有時候,一天只能拍到一個鏡頭 對于徐克和林超賢兩位導演來說,拍攝《長津湖》最為麻煩的就是寒冷。徐克說:“在那種嚴寒之下,連講話都很難順利地講,可是演員們既要講對白,還要拍打仗的戲,地很滑,他們要爬上山坡……很難。有些場面要在大風雪里開戰,風雪除了要靠自然之外,大部分要靠我們自己制造。風是大問題,因為范圍很大,要把風制造出來足以吹起雪,這個工程是很大的。所以每次我們轉變一個位置,要花很多人力跟時間去布置刮風工具,我們光是吹風組就有三隊人,每隊人都負責自己特殊的吹風方法。同時,雪也很重要,但也更難制造了。一種雪需要飄在空中,飄在背景,飄在人的臉上;另一種雪需要形成行軍打仗的雪地。加上我們有很多動作戲,所以,如果雪地用了某種材料的話,就會很滑站不住……這些東西對我的拍攝來講都是很大的考驗。” 林超賢導演也表示,由于當年志愿軍大部分是夜晚行軍,所以在拍攝時大部分都是夜戲,加上嚴寒天氣,對所有人的意志都是很大的挑戰。比如“半山民宅”那場激戰戲,就拍了幾個通宵,“我自己是很怕冷的,我之前拍《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多熱都沒關系,但是冷,對我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 除了天氣嚴寒,劇組還經常趕上沙塵暴、冰雹、下雨,對拍攝來說真是“雪上加霜”,甚至影響到進度,林超賢說:“演員穿的軍裝,基于歷史背景,不可以穿大襖或者很御寒的衣物。電影中有些場面會動用到1000個臨時演員,這1000個臨時演員的服裝準備、御寒措施準備等等,也會花很多時間。此外,我們用的槍械已經算是‘古董’了,在那樣的情況下,要這些槍械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射狀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槍械就一直出現不配合、不聽話的情況,又花了很多時間,導致現場的拍攝進度會慢很多。還有進場設置、場景表達、道具、放煙、放火、下雪等,有很多現場特效,又會很耽誤時間。這部電影是我拍片以來最慢的,因為我每天能拍的內容是有限的,一天有時候可能只能拍到一個鏡頭,所有事都很復雜。” 盡管拍攝艱辛,但三位導演不約而同地表示,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是值得的。林超賢說,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抗美援朝,《長津湖》則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中國的軍人驍勇善戰,面對強大的美軍,他們憑借戰術和意志打贏了這場仗。所以這場仗對觀眾來說,應該是很想在大銀幕上看到的一場勝仗,希望大家都能通過電影感受到我國軍人的意志。” 對于英雄,陳凱歌認為“了不起的英雄,是沒拿自己當英雄的人。他覺得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做的,這樣的英雄就是真的厲害”。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