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郭佳)同電影相比,話劇似乎很少以代際來劃分戲劇創作者,但作為一種尋找共性的標簽,卻也不失價值。戲劇界的中生代導演們,或許不一定年齡步入中年,但大都通過創作獲取了多多少少的資源。10月19日第三場烏鎮戲劇節“小鎮對話”中,孟京輝與劉暢、楊哲芬、何念三位來自京滬鄂三地的中生代導演展開對話。 不敢表達,但卻找到聰慧的表達方式 來自滬上的導演何念,上戲畢業后便進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高產一直是他的標簽,最多的一年做了七八部戲,連孟京輝都驚詫于他的創作能量,“我們還聊著呢,人家已經做三部了”。 前段時間,何念甚至挑戰同一時期做三部戲,“開始時我也一直思考這樣行不行,那段時間的工作狀態是一天三班,但結果是每部都比我單獨做要好。做第一個戲時有很多問題,第二個戲排著排著幫我解決了第一個戲的問題,第三部戲則又交錯解決了前兩部的問題。”劉暢在一邊補充道:“這叫自己偷自己的。” 這些年,何念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一定要做觀眾喜歡的東西?“這兩天我們在上海做了一個關于母女關系的戲,制作人認為是青春喜劇,但實際我們想做的是青春親情。這種定義上的偏差,其實是和觀眾的喜好有關系的。” 在何念看來,我們創作者之間也是在吵架中找到自己坐標的,“我們在不斷的創作中要挑戰自己的表達,剛畢業時不敢表達,會有禁忌,現在依然不敢表達,但卻可以找到聰慧的表達方式,與觀眾充分交流,就像那種說了又好像沒說,但其實又說了。” 而公認的票房導演孟京輝則表示,“導演是在觀眾認可后才可以輕裝上路的,沒有任何一個創作是不在乎觀眾的,但絕對不能觀眾要看什么我們做什么,有時越想到觀眾越做不好。”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