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肖揚)導演與觀眾,市場與藝術,是格格不入,還是相愛相殺? 電影《蘭心大劇院》秉著“婁燁+鞏俐”的配合,從10月15日上映,到19日,只獲得了1600萬票房,而晃動的鏡頭、多時空轉換的敘事以及黑白影調的使用似乎構成了市場與藝術、導演與觀眾,甚至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一道道厚障壁。 導演的個性化表達與觀眾的審美接受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對于愛好藝術的人來說,或許在“糾結”的中國電影中難以尋覓答案,但穿越時空,在烏鎮戲劇節,作為戲劇票房保障的導演孟京輝和橫跨電影與戲劇的黃磊,在與新生代戲劇人的對話中,有意無意地給了人們參考答案。 在中國,“影”與“戲”從來沒有徹底割裂過,所以“影”中的困惑,也不妨在“戲”中尋找答案。 票房1600萬低于預期 “蘭心”有恙:觀眾評價“天上地下” 時隔兩年,《蘭心大劇院》終于在10月15日上映,“婁燁+鞏俐”的新鮮搭檔讓影片期待值頗高,目前影片豆瓣評分7.4,票房超過1600萬不敵預期。這個票房其實并不意外,對于文藝片影迷來說,賈樟柯、婁燁、畢贛這樣的文藝片導演只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拍電影即可,票房市場與電影品質想兼美,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大難題。 有趣的是,《蘭心大劇院》的票房失利再次證明,對于文藝片而言,“文藝青年”雖然有助于口碑,但是在大院線里上映,想要高票房,還是要靠一般大眾。而普通大眾和所謂的“文藝青年”的審美與欣賞口味,在文藝片的體驗與認知上,還真是存在著迥異的差別,《蘭心大劇院》就是個有趣的例子。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